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举措,像春风吹遍东北大地。总投资610亿元的100个国债技改项目,拉开了振兴东北的序幕。那么这些项目到底需要些什么样的机床设备呢?
数控机床最受追捧
高速、高精、高效和多坐标联动数控机床是东北市场需要的关键设备。 对于复杂形状曲线和曲面加工,多轴联动数控机床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大型汽轮机的叶片,水泵的泵轮、叶轮、壳体,航空发动机叶轮、叶片,飞机复杂结构件,船舶螺旋推进器,压缩机螺杆,复杂形状刀具都需要采用多轴联动数控机床加工。目前,进口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占主导地位。随着科技进步和装备类机电产品的发展,多轴联动(特别是四轴以上联动)数控机床应用越来越多。在这批技改项目中,需要装备一批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五轴联动立卧转换加工中心、五轴联动龙门加工中心,五坐标数控刃磨机,五坐标桥式高速加工中心,五坐标数控镗铣床等。
重型、超重型和高精度数控机床市场需求逐渐扩大。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型、矿山、冶金、发电、造船及石化设备的制造基地。主导产品关键件大都是重量级的,有的属于超重、超大零件,如大型轧机机座、轧辊,大型发电机组机座、主轴,船用柴油机主要件、大型水泵、风机、压缩机机座、气缸体,飞机大型结构件,重型机床床身立柱等。这类零件大多重量大,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需要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加工。随着军工、机床和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对高精度数控机床需求增大。目前,各主要企业在技改中都计划相应增加一批重型、超重型和高精度数控机床。
高效、专用或专门化机床应用方兴未艾。 高效率是制造业永恒的追求。专用或专门化数控机床在制造业中将发挥越来越大作用,一些特殊行业对这类机床要求更为迫切。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空调制冷设备制造业、航空设备制造业等都对高效、专用或专门化数控机床有较大需求。
老设备亟待改造
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金切设备拥有量在300万台以上,数控化率约2%,老设备数控化改造,市场广阔。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查中发现,不少大型国有企业,拥有金切设备很多,但设备老化现象比较严重,设备数控化率仍很低,大部分企业设备数控化率为2%~4%,一些机床企业,数控化率也低于5%。某些行业拥有重型、超重型机床较多,但设备陈旧,不能适应生产需求,急需数控化改造。
在调研中发现有的企业在大型设备数控化改造中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沈阳某军工企业对进口的三台大型龙门铣床,进行控制系统更新,恢复使用性能,效果很好。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对一台国产数控落地车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了改造,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专家认为,旧设备改造,首先应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于机械结构落后,精度已经丧失的普通设备,则不宜改造;对于机械性能和精度保持良好,控制系统落后的机床,应认真研究采用何种档次的数控系统进行改造;对于早期出厂的数控机床,由于数控系统和某些功能部件已落后,也有改造可能性;对于重型、精密机床,则应慎重从事,需经过试验,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
根据用户反映,为提高制造水平和生产效率,生产线中大量使用的普通机床,亟待数控化改造。我国数控机床市场需求主流产品已经开始从经济型转向普及型,主要原因是普及型数控机床应用已比较成熟,使用面广,性能价格比好。在本次调研中,属于普及型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中型加工中心、磨床、电加工机床有相当大市场。用户技改主流设备。航空、航天、军工企业,普及型数控机床也占有很大比例。
国产数控刀具严重滞后
随着数控机床向高速、高精、智能、复合、环保方面发展,对数控刀具提出了“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和专门化”的新要求。在调研中用户对国产数控刀具滞后现象,反映相当强烈。国产数控刀具在寿命、可靠性等方面,差距明显,无论在品种、性能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由于国产刀具品种少、寿命低,已严重影响数控机床效率的发挥。调研中发现企业进口的数控机床配用大量进口数控刀具,由于价格昂贵,用户不堪重负。像汽车发动机制造业、航空设备制造企业等大量进口数控刀具。据沈阳五家企业不完全统计,年进口数控刀具达5000多万元。
用户建议:工具行业应加强高性能刀具、复杂刀具的开发应用,推广陶瓷、金刚石刀具和氮化硼超硬刀具,提高硬质合金刀具的应用比例,发展各种专用刀具。研究和开发刀具涂层新材料和工艺。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专业化生产规模和水平。
国产数控机床存在不足
根据调研企业反映,国产数据机床尚存在以下问题:
在品种上“缺精少重”,即高精度机床及高速、重型、多轴联动(五轴以上)数控机床,品种、规格、性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急需加速发展。 市场需求量大面广的种类普及型数控机床在交货期方面不能满足需求,同时这类产品的稳定性及精度保持性与进口机床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国产数控专机和专门化机床,品种、性能与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汽车专用高效机床、航空工业用高刚度、强力切削机床及某些特殊机床,市场需求迫切。服务不够到位,主要反映在缺乏售前售后服务,用户培训不够,机床维修配件供应渠道不够畅通,个别企业售后服务不够及时,某些服务人员技术素质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