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企业资讯>从国际产业转移路径看我国汽车产业中心的构建(1)

从国际产业转移路径看我国汽车产业中心的构建(1)

发布时间:2005-02-23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企业资讯 人浏览
关键字:

汽车产业 国际产业

导  读:

    鉴于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越来越迅猛,我国市场愈加开放,国人要讨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就不能不考虑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对世界汽车业历史和现状的全面认识。了解世界汽车产业的基本发展趋势和转移特点,从而制定一个正确的战略规划和科学实施办法,以保持汽车产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国际汽车产业转移的路径及特征

    自1885年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发明至今,国际汽车产业已出现了四次转移:第一次是1915年左右从欧洲转到美国;第二次是1970年左右从美国转到欧洲;第三次是1985年左右从欧洲转到日本;第四次是从发达国家转到发展中国家,时间大致从21世纪初开始。回顾世界汽车产业前三次转移的历史,可以发现每一次转移都有其共性:

    第一,从宏观经济环境看,产业转移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同步、不协调或者存在经济发展的梯度性,产业转移输入地经济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稳定、高速的发展,时间至少持续在10年以上。此外,汽车产业转移一般是随着制造业大规模转移而转移的,产业输入地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与汽车相关产业如钢铁、石化等工业要有一定的基础。

    第二,从产业方面看,国际汽车产业转移遵循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发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成长期是产业发展高速阶段,成熟期增长减速,效益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美国汽车业在20世纪40~70年代、日本和欧洲则在50~80年代都出现过高速增长阶段,随后在90年代发达国家整体上进入成熟期,增长乏力,需要寻找新兴的市场,并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形式把部分制造业转移到劳动成本较低的国家,从而引发汽车业的转移。

    第三,每一次汽车产业转移与技术创新或者生产方式变革是紧密联系起来的,通过汽车生产技术的扩散和转移,汽车业开始成长起来。汽车业的第一次变革出现在20世纪初期,美国人首创了大批量生产体系;第二次变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欧洲人将产品差别化和大批量生产结合起来,开始向以美国为代表的生产方式提出了挑战;第三次变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人借助生产组织的突破,生产出了成本低但质量好的产品;第四次变革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使得全球化资源配制成为可能。这四次变革都有共同之处,即以在生产系统或产品方面创造性的突破,使得国内需求膨胀得到满足,并形成强有力的出口势头,汽车产业的转移成为现实。

    第四,每一次产业转移输入地一般是从低档车生产入手的,汽车价格随着产业的转移和升级换代,价格不断地下降,输入地市场需求不断的壮大,最后成为汽车业中的霸主。第一次转移是从美国生产低档型的福特T型车开始逐渐发展的;第二次转移是欧洲在推出了甲壳虫、丑小鸭、迷你等低档型汽车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第三次转移是日本在推出经济省油但质量高的低档车---国民车计划提出之后才开始发展的。由低档车开始的原因在于,汽车最初的生产销售都是面向国内市场,而决定国内市场需求的很重要的原因是一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在汽车业发展的初期,各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相对较低。

    第四次国际汽车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与前三次转移不同的是,第四次汽车产业转移面临的形势不一样。首先是市场环境不同。前三次转移基本上还是属于区域性转移,其特点是尽管有“外迁厂”的存在,但区域市场里的本土企业生产的产品占主导地位。而第四次转移中,各大汽车跨国公司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各公司最直接的战略目标就是将全世界视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来进行全球竞争和运作,逐步把本土生产、区域生产转变为全球生产,产业转移实际上变成了全球性的转移。
    其次是跨国汽车企业集团掌控全球汽车工业的格局已经形成,市场壁垒提高。国际汽车产业经过几十年的资产重组、联合兼并和构筑战略联盟,汽车产业组织和产品结构已经高度集中,6+X的局面已经形成,后进入者的壁垒和竞争难度提高。

    最后是国际汽车产业链全球化配置加快,全球化经营已成跨国生产的方向性战略,汽车生产无国界性已成现实,原来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方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新型合作关系明显加强。

    在这种形势之下,第四次汽车产业转移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一是为了争夺新兴市场份额,跨国汽车企业加快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技术的步伐,技术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在传统市场的份额逐步缩小的时期,争夺新兴市场已成为跨国汽车公司的战略重点和利益增长点。在新兴的市场里,传统的竞争手段作用已不明显,技术创新能力成为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它们通过在新兴市场设立研发中心,通过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转移,从而使其技术与跨国公司的研发水平接近甚至同步。

    二是产业转移的重点从汽车制造业逐步转移到现代汽车金融和服务业上,产业利润也将向上下游产业转移。前三次转移主要是从成本上考虑的,转移的主体是汽车的整体制造或组装,而第四次则是从汽车销售、汽车金融服务、维修服务、汽车租赁等方面全方位转移。在这期间,整个汽车产业链条的利润也不单是落在整车制造上,上下游相关产业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收益。

    三是汽车产业集群现象越来越突出。虽然全球采购使汽车制造的配套空间大为扩展,但依然有相当多的部件生产存在于某个不大范围内的产业集群之中。发达国家的汽车制造业前三次产业转移中分别在各自的产业转移输入地形成了不同形态的产业集群,在第四次转移中,中国、东欧、东南亚等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的特点非常明显。

    四是跨国汽车公司在产业转移中独资化趋势加强,对新兴市场的垄断逐步从隐性走向显性。首先是跨国公司逐步加大对新兴市场的投资,特别是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在考虑增资扩产。而且,跨国公司越来越想避开一些政策限制,单独组建企业的趋势增强。其次是通过并购或控股国内企业并吃掉新兴市场国内品牌,抢先制定行业标准等方式,力图控制新兴市场的特点逐步显现。


本文地址:http://ca800.com/news/d_1nrusj6oamdkh.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从国际产业转移路径看我国汽车产业中心的构建(2)

下一篇:中远太平洋将斥3.5亿美元建码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汽车产业 国际产业
  • 从国际产业转移路径看我国汽车产业中心的构建(2)

        我国具有建成世界汽车产业中心的条件     所谓建成世界汽车产业中心,实际上是创造有利的环境与条件,使之成为众多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成为一体化的世界汽车产业的最大的制造基地。前三次国际汽车产业转移都伴随着三个汽车产业中心的建成:美国、欧盟和日本,这三个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