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缝纫机的开发经过
日本最初是从仿制德国、美国开始制作缝纫机,那时,日本为能赶上并超过德美的技术而拼命努力着。
树立目标后,经过30~40年的时间,日本制造商们对缝纫机的各零部件及功能充分了解后,开始加入自己的创新技术对机器进行改良,从此逐渐脱离仿制,开始了缝纫机的自主开发。
日本自主开发缝纫机的最初阶段,最重要的目标是使缝纫机达到最高转速。
缝纫机达到最高转速的基准:设定最高转速进行运转,对缝纫机的各机构强度、表面是否卡死、耐久性是否良好、有无超噪音等问题进行确认,至少保证各个机构面没有问题。
下面是日本开发包缝机最高转速的历史记录:
1950年为4 500rpm;1963年为6 500rpm;1975年为7 500rpm;1982年为10 000rpm。
日本大概用了近30年时间使缝纫机转速达到10 000rpm。不过,在达到最高转速后到今天的20年内,日本目前的最高转速仍是10 000rpm
10 000 rpm转速的缝纫机开发后,日本为什么不再开发转速比这更快的缝纫机了呢?原因考虑到如下几点:
一、缝制品曲线多,直线达到10 000 rpm的工程少;
二、高转速对操作人员来说操作有一定的困难,难以控制;
三、缝纫机速度快以后,针穿过针织品时,容易发生布料断线现象。类似这样的问题很难解决。
经常使用10 000 rpm的工程,有缝被子、裤子包边等,利用这个工程不用担心布料断线。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服装厂,缝纫机转速8000rpm已足够用。10 000 rpm的缝纫机,以前在美国使用较普遍,但现在美国服装厂很少再用,实际上最高转速10 000 rpm的缝纫机已不再受欢迎。
因此,为满足全世界缝制工厂的需求,为能让客户满意,我们应该开发所有系列产品,如无油机、两个功能合并成一个功能的缝纫机,力图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
因此,根据上述情况最高缝速目标已不必达到10 000rpm。
关于可缝性能的研究
缝纫机达到最高转速并安装后,最重要的便是可缝性能问题。
缝制性能主要表现为线迹是否漂亮、柔软、稳定,有无跳针、断线、起皱等问题。
对缝制性能有直接影响的是线架及过线零件的形状及尺寸。到目前为止,关于可缝性能的零件,大多数人都认为过线及线架成本低,对缝制性能不会造成影响,其质量因此不被重视。实际上,缝纫机形成的线迹是否漂亮,过线零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线及线架机构的质量很重要,如过线机构质量不好,尺寸达不到要求,就容易发生跳针、断线,很难形成漂亮的线迹。
对于缝纫机的机构,必须把握尺寸的测定及材质的分析、表面处理等相关问题。
对于可缝性能的分析理解及在缝纫机理论表达上,日本制造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简单地说:一般是在缝纫机静止的状态下测定缝纫机线的张力,很少在缝纫机运转时去测定其张力。
但不测定缝纫机运转时的张力,就很难解释可缝性能的状态。缝纫机运动时线的张力的强弱与线迹、跳针、断线等问题关联很大,如果没有大量的测定数据要想理解其所以然是相当难的。
另外,过线和线架的形状及尺寸,在相同的针杆机构中,是随着弯针机构运动量、轨迹同步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线和线架形状尺寸也不一样,怎样去改变线迹已成为今后的重要课题。
从另一角度看:一般的缝纫机使用过线的同时,利用弹簧和盘之间磨擦力形成线迹,与自动拉紧线过程同时起作用。
形成线迹:按过线的形状及尺寸,缝时根据张力的强弱变化,可以形成柔软漂亮的线迹,另外,改变针圈的大小也可以改变线迹。
供线:张力过弱,线迹的线量过多;过强,线迹线量过少。换而言之,张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线迹是否良好。
因此,缝制后再次进行数据测定,很难准确地得出此前所测得的数据。
关于以上原因的相关研究论文相当少,目前,与平缝相关的这样的论文有一些,但也不是很多,日本各个制造商把其作为技术密秘、内部资料,从而很少公开。
另外,客观地说,现在的中国缝纫制造商主要注重能缝就行,关于可缝性能的观念,日本和中国还存在一定差距。
问题的解决对策:现在已在家用机上,按强制供给一针前必要的线和拉紧线分别作用在同一管内,利用少量的张力实现线迹稳定漂亮,皱折少。
日本有几家工业用缝纫制造商以提高可缝性能为目的,已着重开始在自动供线方面的研究。目前工业用缝纫机自动供线还未成品化。我认为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新品的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自动机的开发及经过
过去的自动机
自动缝纫机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工作人员将布料放好,按键,机械自动控制布料,缝制完剪线后,将缝制品自动叠好;
二、一个操作人员同时可以操作2~3台机器;
三、一台自动机装有2种缝纫机,自动完成2个工程;
四、缝纫机自动拣起布料。缝纫机能感知有无布料,自动放好并完成缝制品(这种型号,只作展示用,实用性不大)。
以上所述的机械叫自动缝纫机,使用以上机械可以提高生产量,适合制作小品种、少批量产品。
1980~1994年左右,随着美国人工费用的高涨,类似这样的自动机的需求开始增加。日本为了不输给美国,集中精力致力于自动机的开发。1990年左右,日本在美国缝制产业市场新设自动机开发部,决心要引进美国自动缝纫机。
但是,美国缝制产业的生产基地已转向中南美等国家,那里劳动力富足,劳动成本低,价格昂贵的自动机在那里不受欢迎。其结果是造成日本自动缝纫机大量库存,直至销毁,制造商们损失惨重。
使用环缝的自动机的种类和工程:
一、包缝,约1~2万美元
一层布料包边:一根针包缝机;裤子两层合缝:安全缝。
二、T恤及衬衫卷袖,约5万美元
一根针包缝;两根针两重环。
三、T恤及衬衫下摆卷边,约7~8万美元
一根针包缝;两根针两重环。
四、T恤及衬衫袖缝,约3~4万美元
两根针包缝。
五、T恤衬衫袖卷边及袖倒回缝,约13~16万美元
一根针包缝﹢两根针包缝;两根针两重环﹢两根针包缝。
以后自动机的工程,10年前大概就是那个价格。
最近的半自动机
如上所述,在1994年左右,日本的全电脑控制操作的自动机滞销了。从那以后,价格昂贵的电脑控制部分由人来代替操作,照样可以维持高效率生产。这就是后来的半自动机。
关于半自动机,简单介绍如下:
一、价格最多1~2万美元;
二、操作人员将布料拿起,在针落点附近放好;
三、最小限度控制管理布料头,必要的话操作人员用手辅助;
四、缝纫后装备切线装置或剪线后叠好装置;
五、生产效率高;
六、缝制质量好。
一般而言,能达到以上内容就叫半自动机。操作人员简单地用手辅助操作, 任何人操作都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当然得到高质量的缝制品是最重要的。
因此,以前全自动机只有在劳动成本高的国家接受,而半自动机以任何人操作都可得到良好的缝制品为特征,不受劳动成本高低的影响,即便在劳动成本低的国家使用率也颇高。
半自动机缝纫机:
一、包缝,约1~1.5万美元
单层包边:一根针包缝;两层布料合缝:安全缝。
二、T恤、衬衫卷袖,约1~2万美元
一根针包缝;两根针两重环。
三、T恤、衬衫下摆卷边,约1~2万美元
一根针包缝;两根针两重环。
日本关于自动机的开发误点:既然是自动机,认为什么都可以自动化,而且价格又高。
自动机难点:将易滑柔软的针织布料一片片拿起放到针落点的操作。
另一个难点:布料种类多调整难,需要高技术,而且成本高。
半自动机改良了以上自动机的两个难点,而半自动机借助于操作人员的辅助操作,最重要是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从1980 年上半年到1991年大约10年时间,日本通用产业工业技术院采纳了“自动缝制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目的是研究省力装置关系,并将其作为大型项目进行开发。这可以让我们理解,自动机作为高科技技术产品,其价格在市场很难定位。
另外,1990年日本缝纫机械展会,以及1990年和1993年JIAM展会上,有近80%的自动机在市场上没有太大的实用性,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只不过是为了展示自动机新技术而已。
因此,将来自动机的开发必须采用新的开发方案。针对目前缝制生产企业所碰到的难点,找准问题所在,使其在未来的技术开发上得以体现与解决。
如今,日本缝纫机制造商开发考虑转向实用主体技术的开发。我想,今后,中国缝纫机制造商应在技术开发这一点上以日本为鉴。
缝纫机的开发要点
中国缝纫机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在高速成长,生产数量已成为世界第一。
今后,中国缝制机械生产企业不仅在数量方面,而且在提高产品质量、附加省力装置关系等方面,特别是新产品的开发上要加大力度。
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不管是缝纫机的生产台数,还是产品质量及新品开发方面,中国一定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当然,如果要保持世界第一,要经常出一些新产品,掌握一些其他国家不能模仿的技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缝纫机产业,我认为以下课题必须尽快解决。
一、省力装置的充实;
二、系列产品的充实;
三、无油机的开发。
四、操作人员容易操作的缝纫机;
五、款式好的缝纫机;
六、资料的充实;
七、更低噪音的缝纫机;
八、适用任何布料的缝纫机;
九、在平缝里下线的无限量供线(自动交换梭芯);
十、自动过线;
十一、针的自动更换;
十二、自动供线缝纫机。
中国缝纫机行业,我认为目前已具备这样的能力,当然在现有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加大改进力度。
中国缝制行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掌握缝纫机专业知识及专业技术。对缝纫机针、线的种类及特性、布料的种类及特性、电器、电子相关知识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保持一种心态,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新挑战,这样,中国的缝制行业技术一定会达到世界先进顶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