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投资新的变化趋势之一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日益全球化,跨国公司在境外设立的研发机构不断增加,如日本注册资金逾10亿日元的制造企业拥有海外研发机构的占10%以上,而美国因其高科技的先天优势,已成为别国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最集中的“磁场”。随着世界资本在中国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R&D)搬到中国,“用中国人的智慧占领中国市场”,可谓顺理成章。利用中国的资源研发出更多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正是许多跨国公司心照不宣的“中国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呈现出以下5个特点:
一是增长迅速。目前,在我国以各种形式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已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超过40亿美元。
二是分布集中。外资研发中心主要设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等外商投资集中的地域,这与当地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开放程度成正比。
三是战略地位提高。部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与其全球创新体系紧密结合。如通用电气公司在上海的研发中心更多地是为公司总部及其他海外分公司提供创新成果。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贝尔阿尔卡研发中心、松下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等都是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中心。
四是不具独立性。外商普遍倾向于设立非独立法人,内设部门型研发机构,它们一般规模较小,承担研发的大项目较少,灵活性强,便于外商掌控。
五是研究领域集中。外资研发活动侧重于产品适应型和应用技术,研发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如电子、机械、
汽车、IT、电信、化学和
医药等行业。
但是,笔者研究发现,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迁移热潮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中国并未成为跨国公司研发重地。商务部调查显示,今后3年,61%的跨国公司有意继续扩大在华研发方面的投资。但据此认为中国已成跨国公司研发重地,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专家指出,技术控制尤其是核心技术的控制仍然是跨国公司制胜的秘密武器。在外资研发机构迅速增加的同时,跨国公司正从多方面开展对华的技术控制,国内企业吸收外资技术的渠道并不如想像中那么畅通。
其次,外资在华研发技术层次低。大多只从事一些本地化的开发工作,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第三,外资研发吸附力加深了国内产业的技术依赖。跨国公司通过设立研发中心,将产业链竭力向上下游延伸,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中国市场上的资源配置,提高了产业的本土化程度,但其强劲的吸附力也强化了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的整体控制。
第四,人才争夺日趋激烈。如果说外企在华设立生产中心还在分“市场销售蛋糕”,那么其研发中心的到来,更大的威胁在于国内的“创新人才蛋糕”被瓜分。在华外资研发机构中除少量高级研究人员来自国外,大多将视野撒向中国各科研院所和大学,高级技术人才由以往“出国”流向发达国家的“明流”,转为在家门口为老外“打工”的“暗流”。
第五,外资药企研发中心在中国违规操作。一些外资药企研发中心未经批准就在国内招募贫困人群进行非法的临床试药,既窃取了我国独特的基因资源,又给这些贫困人群的健康乃至生命带来伤害,还依靠中国低廉的临床试验成本赚取最大化的利润。
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手段严密花样繁多。
一是通过产业内分工体系实现技术控制。目前绝大多数跨国公司不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甚至根本不开展研发活动,而是把研发放在母国,从产业内分工实现对华技术控制。
二是外商以独资或控股形式防止先进技术溢出。商务部调查显示,有46%的跨国公司倾向于建立独资的研发中心,其首要原因就在于技术控制。
三是通过设计“研发链”上的位置实现技术控制。跨国公司通过“研发链”详细具体的“研发分工”,将基础性和原创性的研究大都放在其母国进行,因为基础性研究需要大量基础性研究设施和高质量的研究人员,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类研究的保密性要求也很高,置于其总部附近更便于管理和控制。
四是通过专利和技术标准及技术的逆向扩散实现技术控制。近年来,来自国外的专利授权数量占全国的近1/5,在华的国外专利注册主要是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进行的。而且中国人拥有的发明专利仅为总量的5%,而外国人拥有的发明专利达到了77%。
五是合作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控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与我国的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开发,但跨国公司对合作的最终成果一般都提出了知识产权要求。
目前,跨国公司正通过技术控制不断加深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可以预见,当技术竞争已经在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链层面展开时,中外企业的“功夫”较量将会越来越强调一招制胜或“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此,笔者建议:
首先,要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技术交流合作。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我们不仅要将外资企业视为竞争对手,而且要积极谋求与其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结成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加入全球研发体系,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发挥研发的规模效应。
其次,自主研发是进行技术竞争的立身之本。国内企业要始终把自主研发放在突出位置,防止出现合作研发转向技术支持的局面。一些中国本土企业已经开始和跨国企业进行技术层面的竞争,通过自主研发,他们将是最有资格和跨国公司展开直接竞争的企业群体。
第三,吸引外资应从数量追求转向质量关注。外商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总体上仍处于起步时期,“为我所用”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中国引进外资已连续两年居全球首位,面对跨国投资的不确定性,我们应从数量追求转向质量关注,不仅仅是追求如何吸引更多的外资,还应关注如何提高从外资中获取最大收益的能力。在提高消化吸收功能的基础上,类似于研发中心的项目,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