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得中国23个城市的国际快递业务直接掌控权之后一个多月,UPS才将自己对中国小型企业的乐观预测公之于众。这不妨看作是独资中国的预期完全明朗之后,UPS的小型企业战略启动仪式。
国际物流业巨擘联合包裹公司(以下简称UPS)酝酿已久的中国战略步骤和秘密,被一个迟到的商业发布活动不经意地揭开。
1月17日,UPS选择在上海进行其“亚洲商业监察报告”的第一次发布。该项调查早在2004年8月16日至9月28日期间进行,由UPS委托第三方调查公司模范环亚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Taylor Nelson Sofres),对亚洲1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位企业家和经理展开调查,并得出一些结论——包括“中国小型企业被推选为亚洲最具竞争力”这样的新趋势。
但UPS并没有把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尽快发布到中国,而是在获得中国23个城市的国际快递业务直接掌控权之后一个多月,才将此乐观预测公之于众。2004年12月2日,UPS宣布向中外运支付1亿美元,收购了中外运在“中外运—联合包裹国际快递有限公司”里所占的50%股权,以及中外运在中国对UPS国际快递业务的代理权。
因此,把发布“亚洲商业监察报告”看作是独资中国的预期完全明朗之后,UPS的小型企业战略启动仪式,倒也合理。
UPS为什么会看上中国的小型企业
这份调查显示,在整个亚洲地区,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领导人都认为中国大陆处在增长的最佳态势。全部被访者中有73%的人认为,中国大陆的中小企业要比他们自己市场的中小企业更具有竞争力,这使中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在排行榜中遥遥领先。
万事达卡国际组织亚太地区经济顾问王月魂博士认为,中国崛起已经是一个事实,而不只是周围经济体的直观感受。促成亚洲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来自一对孪生的革命———消费革命和外包革命。
王月魂认为,前者表现在亚洲经济依靠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慷慨消费,在整个1990年代以出口增长获得经济腾飞的动力,随后也逐渐影响了亚洲各国的消费结构。
比如中国,按照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测算,到2002年年收入在5000美元以上的所谓“中产阶层”有6400万人,到2010年估计将达到1.55亿人;而亚太区国内个人消费每增长1%,就相当于800亿美元的消费额增长。经济增长带来的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已经是中小企业成长的一大动力源泉。
另一个外包革命更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借以逐渐崛起的契机。欧美国家的企业为了降低自身运营成本不断将非核心环节外包,这一趋势最终使泛亚地区致力于专业化生产的中小企业群体涌现,并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中国,中小企业雇佣了75%的劳动力,并贡献了GDP的接近一半,在未来经济发展的作用已不可小觑。
考虑到大型企业很多都会设立自己的物流部门,大型物流公司所面对的客户更多地来自那些小型企业。而依赖国际大型物流公司进入全球性的供应链,也是许多小型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大型国际物流企业和急迫进行国际化拓展的小型企业可以说是唇齿相依。
UPS中国战略计划发展部董事总经理陈学淳对此直言不讳:“在我们客户群里有很大的比例是中小企业,所以UPS一向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
这也许就是UPS第一次发布“商业监察报告”就力捧中小企业的内在商业逻辑。
国际物流巨头渴望单飞
不过,国际物流巨头乐意与崛起的中国中小企业分享成长,却未必愿意与中国的同行分享喜悦,哪怕它们曾经有过合作的关系。由于政策限制,在此之前国际物流公司在中国进行拓展只有两种选择:用国内公司代理它们的业务,或者与它们的中国同行成立合资公司。
成立合资公司意味着展开业务会比较方便,但也意味着要与中国合作伙伴分享收益,甚至要向它们输出管理。所以FedEx、UPS等国际物流快递巨头在合资方面颇费思量。
FedEx、UPS、DHL和TNT等四大国际快递公司中,DHL进入中国最早,1986年至2003年,DHL已与中外运成立39家合资公司,并且合作最稳固,将保持合资“50年不变”,因此市场运作也最领先:DHL占据着中国快递市场37%的份额。
FedEx、UPS在合资方面都是“迟到者”,动作也不是很大。到2003年,UPS在中国只有一个占50%股权的合资公司(中外运—北空UPS),即便在上海或深圳这样的物流重镇,UPS只能通过办事处来处理自己的业务。因此直到2002年,UPS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都远远低于它的全球市场占有率。
事实上,UPS不是不着急,而是在耐心地铺设网络。2002年9月,UPS在深圳设立第四个代表处之后,紧接着就在青岛设立第五个代表处,然后是厦门、东莞、杭州、天津、石家庄、成都等20个城市。
FedEx也忙起来了。在UPS在深圳宣布用一年的时间圈地40个城市的时候,FedEx则同时建议以IT等高科技产业为依托,提出“将美国硅谷、大上海区域与中国台北组成‘世界物流黄金三角’”的发展战略,并加速铺设国内网络。双方的这次针锋相对被认为是国际物流快递业在中国展开新一轮“军备竞赛”的一个标志。
业界猜测,它们走向独资是迟早的事。因为根据我国加入WTO时的相关承诺,从2005年12月11日起,中国将允许外国快递企业在中国设立独资公司,独立开展国际快递业务。
对这一时间表掐得最准的大概应属UPS,它率先明确展现了独资的意图。按照双方2004年12月2日达成的协议,在2005年年底之前,中外运将向UPS移交23个城市的业务操控权,UPS将进而为中国内地200多个城市直接提供国际快递业务,而不再像以往那样由中外运来代理。
据了解,双方的业务交接将于2005年1月开始。首先在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和青岛展开,在上述5个城市的业务交接的过渡期,UPS和中外运将在该协议未能覆盖的其他城市继续保持合作关系。到2005年12月,UPS将在其他的18个城市获得控制权。这个“最后时间表”,正是中国承诺开放快递市场的最后期限。
FedEx中国区总裁陈嘉良在私下场合也曾经透露过:“长远的话,FedEx是希望做独资的。”而FedEx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大田联邦快递是FedEx在全世界的惟一一家合资公司。
在2003年,就有接近大田的消息人士透露,大田与FedEx合资的区域分公司将在合资3年后交回FedEx。从成立时间推算,如果这一目标属实,那么到2005年3月之后,FedEx也有可能拥有在中国的第一家独资公司深圳分公司。
因此,2005年会成为中外物流、快递业加速分化的分水岭,此话决非空穴来风。从跨国物流公司的角度看,铺设网络、经略中国、谋霸中小企业市场……所有的“热身”动作都已准备完毕,2005年12月11日毫无疑问会是抢跑的发令枪声破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