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差不齐”是万物生长的常态,并由此让人们对成长中的事物充满期待。在我市着力培育的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六大产业集群中,电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集群化程度稍显单薄,“面目”稍显稚嫩。但是,人们完全有理由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电子产业集群可能最有发展后劲、前程最不可限量。
根据市信息产业局提供的数字,截至2004年11月底,我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当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386.9亿元,同比增长32.9%;完成工业总产值944.5亿元,同比增长25.5%,保持了一以贯之的高增长。在软件业方面,我市更有着上佳表现。自1999年以来,软件业连续4年保持翻番增长,2003年,全市软件公司达到300家,软件业销售收入达35.5亿元,这还不包括海尔、海信两大集团的软件销售收入。“隐身”在这些数字背后的,是我市软件业的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是中天科技、高校软控、海信网络科技等一大批优秀骨干企业的不断涌现。
我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强悍迅疾的发展态势,为我市做好电子产业集群这篇大文章,提供了极为充分的论据。不仅如此,盘点2004年,放眼我市电子信息领域,令人应接不暇的精彩“大事件”频频发生。这些“大事件”,对我市电子产业集群的加速形成,作出了越发强烈的“暗示”。
去年7月,市信息产业局成立。这一主管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新部门“粉墨登场”,对我市电子产业集群的打造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今后,市信息产业局将进一步整合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资源,调整优化电子产业和产品结构,强化电子行业管理,促进电子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我市电子产业集群的建设,在政策层面有了明确而专门的推动者。
去年7月,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申请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此后将在深交所上市;去年9月,青岛中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中天信息和高校软控的成功上市或即将上市,表明我市电子产业除海尔、海信、澳柯玛等“老牌大企业”外,一批新生力量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强悍崛起,这些企业将加入海尔、海信、澳柯玛等“老牌大企业”的序列中,带动我市电子信息骨干企业及配套企业快速发展,进而促进我市电子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去年10月,青岛与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杭州、深圳、福厦沿海地区、广东珠三角地区等8个城市和地区一起,被国家信息产业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信息产业部十分“苛刻”的入围条件下,我市能够成为第一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证明我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在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骨干企业数量、信息化水平、综合研发能力、产业链完善程度、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等各个方面达到了一定水准;同时确凿地证明,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培育电子产业集群的战略决策,条件充分并且时机适宜。
去年11月,海尔信息产业园、海信软件产业园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称号。至此,我市软件业形成了包括市南园、高新园、海尔信息产业园、海信软件产业园在内的“一市四园”全新格局,构建出一个潜力巨大的青岛软件园。这意味着,一个综合政策、资金、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的公共平台已经搭建起来。这对实现我市软件业乃至电子产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力的环境支撑。
这些精彩的“大事件”,为我市电子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作了有力铺垫,预示着电子产业集群将迅疾而稳健地形成。
然而,尽管我市电子产业业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优势,但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集中表现在三个“不合理”———企业结构不合理,“点高面低”的现象比较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电子信息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所占比重过大,成规模的民营及股份制企业太少,企业普遍存在机制性矛盾;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短促等。
为尽快清除这些“绊脚石”,使种种的“不合理”逐步趋向合理,市信息产业局等相关部门正在有针对性地制订政策,加快营造优良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和人文环境,推动企业建立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电子信息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从而主动承接国际特别是日韩的电子信息高端产业转移,实现我市电子产业在产业布局、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历史性突破。
在清除这些“绊脚石”的过程中,培育电子产业集群的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同时纳入决策者的视野———电子信息领域的大企业和大项目作为推动电子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力量,必须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发挥至为关键的拉动作用。
市信息产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我市电子产业的产业规模进一步向优势大集团集中,其中,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集团的产品销售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均占到全行业的80%以上。
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因为,正如专家所指出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或几个主导核心企业,这些主导核心企业衍生、裂变、创新,成为所在区域的“触发因子”,触发和吸引原材料、零部件、零部件供应、产品制作、配套产品、销售渠道等上、中、下游产业,与之关联、互补、竞争,从而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强大的溢出效应,极大地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近年来,海尔、海信、澳柯玛、朗讯等大企业的主导核心地位,在我市电子产业集群的培育过程中日益突出。
在我市,海尔、海信、澳柯玛这三大家电巨头不断提升自身在家电领域的优势,同时将触角快速延伸到电子信息领域。去年3月,“海尔”牌笔记本和台式电脑登陆法国市场,这是我国企业首次大批量利用自有品牌出口电脑,开创了国内品牌电脑走向国际市场的先河;去年5月,海信在北京科博会上推出低成本智能公交调度系统,达成近1亿元的合作意向;去年6月,《蜂窝电话用锂离子电池总规范》国家标准协调会议决定,由澳柯玛新能源公司负责制定新的蜂窝电话用锂离子电池国家标准,以替代过时的现行国家标准———澳柯玛自2001年开始投资锂离子电池项目,致力于锂离子电池核心技术的研究和相关产品的开发,目前已拥有多个自主知识产权。
去年上半年“家电三巨头”的这些精彩表演,彰显出它们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强大实力。而正是凭借强大实力,这些大企业确立了主导核心地位,吸引了上下游产业纷至沓来,使相关的电子产业链不断延伸,使电子产业的集群效应迅速显现。例如,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随着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家电巨头相继落户,随着它们的触角向电子信息领域延伸,松下电子、三洋电机等配套企业闻风而来。如今,开发区规模以上的电子家电企业已超过40家,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分工紧密的电子家电产业群。
此外,1993年成立的青岛朗讯,集生产计划、生产管理、系统集成和成品制造于一体,每年来自中国大陆市场的收入达到7亿美元,外销达到2.6亿美元,目前已成为朗讯面向中国及全球市场的重要基地和朗讯全球5个系统集成中心之一。2004年11月,朗讯将青岛研发中心整体搬迁至青岛软件园高新园区,与陆续入驻的东软集团、浪潮通软、海信网络科技、高校软控等10余家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企业“同气连枝”,向上下游企业发出了强烈的“加盟”信号。
与大企业及骨干企业触发集聚效应相映生辉的,是电子产业大项目的加速引进,是我市在电子产业方面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近3年来,我市仅在通信设备、计算机以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投资,就接近整个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一半。
市信息产业局日前提出,今后我市将围绕培育电子产业集群,建设全球区域性的电子信息研发、设计、制造和分销基地,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建设国内重要的通信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中心和产业化基地,确立在我国北方的电信设备研发、设计区域中心地位;建设国内重要的金融、橡胶、汽车、船舶、纺织等行业应用软件研发中心和信息电子的嵌入式软件研发中心;建设国内乃至亚洲重要的汽车电子、医疗电子、船舶电子等研发、设计、制造基地;建设国内新兴的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建设国内乃至亚洲重要的光电子研发、设计与制造基地。
一个日益“膨胀”的电子产业集群,正在青岛加速形成———这是一个没有悬念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