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提起制造业信息化,“斯达模式”格外响亮,而比“斯达”名声更响亮的是创造了“斯达模式”的幕后“铁腕人物”董鹰。与共和国同龄的董鹰,一路从东北边陲小镇走来,靠着神奇的信息化工程,董鹰把一个濒临灭亡的小小造纸企业打造成了如今跨国经营的现代化的大型国际企业集团。
数字化的翅膀、国际化的视野,让董鹰带领着黑龙江斯达国际纸业集团自信地漫步于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之间。管它多少风雨,“鹰”自闲庭信步、笑傲江湖、独步云间。
2001年11月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到斯达总部专门对斯达管理信息化进行考察,参观结束后,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企业信息化会在黑龙江的一个造纸企业取得成功?人们告诉他,斯达公司的总经理是个“计算机迷”。
发出同样感慨的还有国资委主任李荣融。2001年9月,李荣融用半天时间,亲自听了董鹰做关于斯达管理信息系统的远程实时演示和介绍。李荣融表达了两点感慨,一、作为一个位于祖国东北边陲传统落后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董鹰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如此酷爱和熟悉,并与本企业达到了完善结合。二、斯达公司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信息化对于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促进国有企业机制和管理创新的作用巨大、效果显著。李荣融尤其强调,斯达是一个没有任何特殊背景的、典型的国有老企业,斯达能做到的,其他企业没有理由做不到。
斯达的前身黑龙江造纸厂,地处偏僻的富裕县城,董鹰是当年当地懂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独一人,在同龄的国企管理者中,能够与计算机打了20年交道的老总恐怕是凤毛麟角。一直超前领先的董鹰,因此在国内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中,带领危困企业脱颖而出,与联想、海尔同时成为国家经贸委向全国推荐的信息化样板企业。
2005年1月14日,在斯达集团哈尔滨总部,记者采访了像鹰一样敏锐的斯达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董鹰。
当年董鹰借助信息技术这一现代“点金术”,经过几年的努力,让濒临破产的黑龙江造纸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落后的传统老企业,变成一个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管理现代化的企业。其间,董鹰亲自挂帅,设计适合本企业特点的软件,前后设计近万个程序,全部是自有知识产权。斯达的故事,经过推广如今广为人知。
始终高瞻远瞩的董鹰,如今早已告别了过去的成绩,当很多企业还在为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了单个企业面貌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同时兼任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顾问的董鹰已经开始在全球化的框架下,来设计新的集团化全球发展模式,他要带领他掌控的企业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具竞争优势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听董鹰讲信息化,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其高屋建瓴、纵横捭阖的讲解,让听者迅速从狭小的视野中看到遥远的未来。他说,势不可挡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带来了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信息化网络让世界各个角落的企业,能够有机会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到全球大市场中竞争,即使“远隔千里”也能“近在咫尺”。
1993年就到美国进修过的董鹰,较早地体会到信息化的真正内涵,在利用信息化完成了亏损企业黑龙江造纸厂的成功救犊之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好机会来临,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董鹰开始了整合全省针叶长纤维造纸业的大举动。
2003年,省政府对省内造纸业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将黑龙江造纸厂等5户国有企业资产进行划拨,组建黑龙江斯达国际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并参股佳木斯造纸股份有限公司、控股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
为让重组后的老国企重新焕发生机,董鹰选择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亲自挂帅对这个跨时空、跨地域的集团全面推行了信息化管理,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目前全集团建立了覆盖全省五个生产基地的广域计算机网络。斯达在企业运营全透明和信息共享的环境中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跨越。
其间,董鹰又推出了另一个创举,打破传统的供应链流程,拉长主导产业链,把原料基地建在了国外,“走出去”开展了对俄森林采伐业务,对俄罗斯远东过熟森林资源实现跨国经营,创造性地打造了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链,大大增强了企业抗风险竞争能力。
黑龙江省政府与俄赤塔州政府已商定由中方投资在赤塔州建设阿马扎尔斯达60万吨纸浆厂和森林综合开发项目。纸浆厂一期工程年产20万吨,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由斯达国际集团承建,此工程是中国目前在俄罗斯远东最大的投资项目。目前中方可研报告已完成,俄方已完成了厂址的勘察设计。
如今,利用斯达纸业国际集团现有的网络和技术优势,董鹰正在牵头打造一个为全省造纸业服务的专业平台。
董鹰要用信息化把新组建的全国最大长纤维纸业集团打造成纸业航母,并在全球大市场中悠然自如地乘风破浪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