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在《江南时报》登的《“心脏手术支架”价高凸显立法缺失》一文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医疗界人士的关注。南京一家医院的一位主任医师在给本报打来的电话中称,在南京不仅做心脏手术使用的支架费用高,其他医疗器械也普遍存在价高问题,比如说,南京鼓楼医院前段时间购进的4台德[被屏蔽广告]
国产的费森尤斯4008S多功能血透仪,每台价格高达17.5万元,而这种仪器在德国的售价折合人民币约6.7万元。差价为何如此之大,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血透仪价格为何偏高
昨天,记者联系了南京鼓楼医院设备处,设备处的汤处长说,该院在早些时候的确购进4台德国产的费森尤斯4008S多功能血透仪,每台进价17万多元。
据汤处长介绍,鼓楼医院的设备都是经过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公开招标后购进的,医院无权自己采购。汤处长透露,过去院方采购10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必须报主管部门审批,现在采购5万元以上的设备就要审批了。经过主管部门审批后还要再报市财政局审批,然后由市政府采购中心统一招标。
汤处长对设备差价如此之高感到无奈。他认为这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成分存在。他说,商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而作为医院却想买到价格低、质量优的产品,如此才能减少病人的医疗成本。
记者到南京海关营业大厅、关税处等部门多方了解,但均未打听到关于费森尤斯血透仪的报关价。
随后,记者以一家医院的名义致电德国费森尤斯血透仪江苏总代理办公室,询问购买一台费森尤斯4008S型多功能血透仪需要多少钱?接线的先生反复询问记者是哪家医院,要求记者派人过去谈,但始终回避价格问题。
记者又与德国费森尤斯血透仪江苏总代理邱总经理取得联系。邱经理说,血液透析在中国已开展了20多年,这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不存在一个新的市场竞争环境,费森尤斯血透仪的价格已成为惯性价格,这个产品是由德国厂家直接在中国海关报价的。当记者询问血透仪的进价时,邱经理说这是商业机密不方便透露。
高价血透成“摇钱树”
记者获悉,我国目前有4万名左右中末期肾病(尿毒症)患者,治疗末期肾病方法有肾移植(换肾)、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3种。由于供体紧张、价格昂贵,目前换肾疗法很难开展,尿毒症治疗基本采取后两种方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一位血透患者年均耗资约6万至7万元,一位腹透患者年均耗资5万元左右。
据北京现代商报报道,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年销售额已达548亿元,其中高技术医疗设备约100亿元,并且以每年14%左右的速度增长。然而与其他行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内的高技术医疗器械市场基本被洋品牌所垄断。据悉,我国市场上90%以上的心脏起搏器市场,90%心电图机市场,80%中、高档监护仪市场,90%高档多道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合资、外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名副其实的主力军。
如今,不仅三甲大医院从CT、伽玛刀、核磁共振仪、手术台,到螺丝钉、手术缝合线、各种试剂,大部分都采用价格高昂的进口产品,就连一些乡镇小医院也纷纷设备升级,大量采购高档进口设备。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大医院用于科研的CT与中小医院用于临床诊断的CT在技术指标上的要求是不同的,招标采购中盲目选择高档产品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只是用于常规检验,很多性价比更合适的国产品牌完全能够满足需要。
高价产品成招标宠儿
与政府希望通过集中招标采购节约资源的初衷相悖,在一些地方的药械招标过程中,频频出现“报价越高,越易中标”的怪事。
据现代商报报道,“2004年广西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骨科器械集中招标采购”中,相同款式的人工全髋关节产品,报价2.2515万元的公司没有中标,而报价2.454万元的另外一家公司却中了标。同是进口的一款陶瓷头人工全髋关节,报价2.2272万元的投标企业未能中标,报价2.88万元的企业反而中标。还有一款人工半髋关节产品,共有3种报价:2.55万元、2.4万元和2.261万元,结果中标的是前两款价格高的产品。
医疗器械、药品招标都明文规定“不保证应标价最低的产品中标”,虽然这是出于选购优质产品考虑,但是也给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间。因为是否真的“优质”,在有些情况下,很可能只是个别人的判断。据反映,个别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在招标开始前即与医院达成了购买协议,整个招标过程只是作“秀”。
为何医疗机构青睐高价产品?据资深人士透露,医疗器械在购销活动中有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即以器械价格15%至20%的比例,作为给医生(或医院)的“手续费”,因此采购高价器械,医生(或医院)得到的回扣要多于低价器械。作为公立医院,采购设备花的是国家的钱,而得到的回扣是落入个人(或小团体)腰包的,采购者会如何行事不言自明。而实行招标之后,原来“一对一”的利益链并未切断,又产生了新的利益链来分这杯羹。“如果把价格降下来,他们分到的‘羹’就减少,中标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一位经销商如是说。
此外,医疗收费上的不合理规定也助长了医院选购高价进口设备。如很多卫生管理及物价管理部门制定的医院收费政策规定,使用国外仪器时所收取的检查费是同类型国产仪器的1.5至2倍,而不管产品的实际质量如何。这种收费倾斜政策导致一些医疗机构竞相采购能够带来较大收益的进口设备,连国外的二手大型医疗设备在国内都走俏,而国内产品却无人问津,严重影响了国内企业的积极性。
一位经销商透露,过去,只有价格在10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才需要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购买,但自从2003年医疗器械招标全面推展以来,招标的范围越来越大,一些非常简单的医疗设备和常用普通器械,也要求通过招标购买。这类产品利润空间本来就小,参与招标使其成本上升,利润难以收回。他认为,如果招标范围盲目扩大,将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生存和发展。
专家为招标困境支招
许多业内人士表示,招标本身目的在于节约资源和防止腐败,是一件好事,但是如何保证招标过程中的公正与公平是好事能否真正办好的关键。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由医疗机构作为招标主体是不合理的,因为它既是既得利益者,又是规则制定者,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监督机构也很难介入。应该将招标的主体由医院改为专门的招标代理机构,并从程序规定上将他们的工作置于所有相关监督部门的监督之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阳光采购”。
专家表示,解决医疗器械招标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到位。事实上,虽然我国各级医院大都属于国有事业单位,但是由于卫生投入有限,其设备却不能完全依靠国家“买单”,很大一部分需要医院自己解决,同时医院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大部分开销也需要医院自己想办法,这也是有些医院千方百计利用招标的机会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处“揩油”的原因之一。因此,医改到位是解决招标中存在问题的关键。
[center]文章来源:江南时报[/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