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期以来,电力、煤炭、石油在中国相继出现了大范围的紧张局面。为确保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中国政府正在对现有的能源体制和战略格局进行调整。于是,包括外资在内的众多主体为中国电力投资市场带来了巨额资本和激烈竞争。
然而,在近日闭幕的首届中国(杭州)投资峰会上,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总经济师胡兆光表示,在我国电力供需全面紧张、国内投资者显示出极高投资热情的环境下,却出现了外资悄然从我国发电领域撤出的动向,这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他呼吁有关方面,应该认真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而加快电力体制的改革。
电力投资蕴藏商机
能源短缺已逐渐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中国肯定会不断加大能源开发和引进的力度,能源领域将会成为中国的一大投资热点。从目前来看,电力投资已经蕴藏了巨大商机。
据中国国家电网公司预测,电力行业未来10年将保持6.6%至7%的年均增长率。由于需求强劲,电力行业将需要大量投资。从2004年起至2020年,中国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3000万千瓦,投资额需要1200亿元人民币。国际能源署(IEA)最近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未来30年里,全球私人投资者和政府必须向电力产业投资10万亿美元,而中国电力产业所需投资将超过2万亿美元。
面对电力行业所需要的巨大投资,中国将不会继续以往那种以财政资金直接投资电力的方法,而是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行这方面投资。中国的电力市场仍然是成长型市场,投资的风险相对其他行业要小得多。只要投资得当,资金回报率能够达到10%至12%。
由于中国能源资源以煤为主,因此,至少在2020年以前,燃煤发电仍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但是,随着中国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在投资火力发电时,应该充分考虑环保成本。同时,火力发电由于工期短、见效快,适于独资、合资办电。而水电是清洁和优质能源,处于优先发展地位。水电是长线投资项目,资金需求规模大,但市场风险较低,适于参股或者购买股票、债券的投资方式。中国采取的是适度发展核电的政策。目前,核电需要较高的投资规模,相当于火电的2倍左右。但核电运行成本低,从长远来看,有稳定的投资收益。
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外资已经进入中国的火电、水电和核电投资领域。
广东美国商会会长哈利旗下的第一华盛顿亚洲(控股)有限公司就是第一批进入中国电力市场的美国投资者,哈利在东莞厚街投资的电厂是中国第一个由西方投资者拥有的电力厂房。中国的GDP每年增速均超过5%,而装机容量却没有每年新增15000万千瓦。估计中国每年要有150亿美元至200亿美元投资到这个行业,才能跟上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的电力市场空间很大,大家都有机会。
中电联秘书长王永干表示,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产业,中国电力工业在未来5年估计新增装机容量约2.15亿千瓦至2.45亿千瓦,仅发电方面的投资就需要1万亿元。
据称,8月初,国家电网公司委托两家海外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和瑞士银行“做媒",为旗下的11家国有发电厂寻找外资买家。业内人士预计,此举意味着今后将掀起一股外资争相进入中国电力市场的热潮。
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战略与规划所所长柴高峰指出,待售的11家电厂是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时,按政策指令留给国家电网公司的资产。当时规定,国家电网公司拟保留并将在两年内出售变现的发电资产权益容量647万千瓦。目前,正是按此规定对这些资产进行变现的。据悉,此举可能意味着中国将向外国进一步开放能源市场。
外资退出发电领域
然而,由于电力体制改革仍未有最后定论,监管风险、电价风险、上网风险仍存在,专家认为,外资电力公司大规模进军中国电力市场的现象暂时还不会出现。
在近日闭幕的首届中国(杭州)投资峰会上,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总经济师胡兆光表示,近年来外资已大规模撤出我国发电领域,有关方面应认真分析该现象的成因,进而加快电力体制改革。
3月3日,美国电力公司以3450万美元将其在中国拥有并经营的南阳电厂70%股份出售给了河南省电力公司。在出售之前,南阳电厂偿还了美国电力公司提供的2620万美元贷款。南阳电厂拥有并经营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的两台125兆瓦燃煤发电机组。美国电力公司的退出不是单纯个案,自2002年以来,外资大举撤出电力行业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据胡兆光介绍,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中国的第一批外资电力独立开发商已基本退出中国电力市场。在国内的电力投资项目中(不包括电力设备生产),除了法国电力外,几乎看不到欧美电力巨头的影子。其中包括第一个以外商特许权BOT方式参与广西来宾电厂B厂项目中占股40%的法国阿尔斯通。美国赛德能源在中国的代理公司也出售了在特鲁莱温州电力、广东东莞厚街电厂、河北唐山热电厂和湖北蒲圻赛德发电有限公司的股份;全球第三大能源巨头美国迈朗公司分别于2002年5月和12月卖出了其在山东国电和广东某电厂的股份,并撤销了其在中国的办事处,从而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中电联调研处的一位人士介绍,过去10年,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发电产业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许多与电力产业相关的外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发电项目,其中绝大部分是新建项目,但由于受政策限制,规模都不大。
近年来,外资的热情已大大减弱,面对中国电力市场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和高投资风险,很多外资公司选择了退出。
外资缘何退出电业
胡兆光认为,外资退出有外商自身的原因,也有投资环境的问题,原因之一是自身“后院起火"。如美国电力公司,2003年8月14日,美、加两国大停电事件发生后,美国民众和政府都强烈要求电力公司整修电网、对输电网升级改造。美国电力公司作为行业巨头,不得不率先行动,为筹集电网改造所需资金,出售海外非核心资产就成为必然选择。而从1994年开始进军中国市场的美国迈朗公司主要是因为其在全球整体经营出现危机,不得不收缩在中国的业务并最终退出。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没有清晰的竞争规则和长期购电合同。胡兆光认为,第一批到中国投资者大多属于独立开发商,其风险承受力较高,但投资条件也很苛刻,其中包括远高于国内水平的股本金回报率、政府担保、项目风险分摊等额外条件。这些成本加到电价上,人为地推动了电价的上升。
中电联的人士认为,从投资环境来看,中国的电力市场还在发育,相关法律法规、游戏规则都不清晰,且电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行了十多年,却一直都是原国电公司在唱主角——国电拆分后形成的几大发电集团与地方发电企业都在“跑马圈地",相对狭小的市场空间、电力体制改革仍未有最后定论,由此带来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和高投资风险,减弱了一部分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
专家认为,发达国家都是在电力供给比较充裕的情况下提出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而我们国家刚刚告别电力短缺,总体上才达到一个供需平衡的状态。特别是近两年,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供应能力出现滞后,一些沿海经济技术发达地区出现了局部电力短缺局面。如果在市场准入上放松一点,把全社会办电的激情调动起来,那么发展的风险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规避。
广东美国商会哈利会长认为,中国一直在鼓励外资进入电力市场,但中国的电力市场却很难进入。近年来,中国对电力体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但电力依然具有相当的垄断性,特别是在电力竞争规则、回报率等诸多问题都还没有明朗时,国外资本不会贸然进入。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明确规定,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电厂,其项目符合国家审批程序的,可采用重新协商等办法处理已签订的购电合同,也可继续执行原有购电合同。但外商投资者并不认为这一规定就是“定心丸”。
早期到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大多属于独立开发商,其风险承受力较高,但投资条件也很苛刻。许多额外成本加到电价上,自然推动了电价的上升。虽然有外商在中国电力市场上挣到了钱,有的投资回报率甚至达到了18%,但“好听的故事还是太少。” 2003年7月1日,《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正式开始施行,这意味着电力企业从此将受到污染治理控制成本的影响。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言茂松教授表示,外资大举进入中国电力市场的条件还不成熟,对于在运作规则还不明确、市场化之路仍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电力市场而言,外资现在大举进来还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