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油荒、煤荒、电荒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凸现在人们面前。
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蒋承菘最近的危言震动了很多人,他说,一直以为中国地大物博,其实,物却是稀薄的“薄”,而
不是广博的“博”。按人均资源拥有量计算,中国的资源状况确实令人心忧,但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资源消耗仍在超速增长。一般而言,GDP增长8%,能源消耗增长约为5%,而我国2002年和2003年的能源相应增长为14.5%和13.5%,相当于2年时间耗尽了5年的能源供应。
中国的能源结构正面临深刻危机,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尽头。
问号一
我国能源利用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
200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比GDP的增长速度快了4.1个百分点
未来20年,能否使能源供应每年只递增4%左右,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20年来,我国在能源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1980年至2000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达9.7%;而相应的能源消耗年均仅增长4.6%,远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耗弹性系数仅为0.47,1981年到2002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近12.6亿吨标准煤,实现了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但我国的能源消耗仍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世界平均水平有着较大差距,在许多方面,能源浪费依然十分严重;总体上还没有走出以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扩张和以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目前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千克标准煤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3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例如:我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为每千瓦时404克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317克标准煤,高出27.4%。我国的工业锅炉,平均能耗效率为60%,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我国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
从1997年到2000年,在能源消费总量下降或零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7.1%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最近3年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明显回升,从2000年到2003年,分别为0.2、0.47、1.21和1.45。去年,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比GDP的增长速度快了4.1个百分点。由于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投资成倍增长,导致全国大多数地方煤炭、电力紧缺。这种情况说明,尽管我们早已察觉到这个问题,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政策,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这个突出矛盾长期未能得到根本解决。我们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到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低效益的老路上去。这是一条必然导致周期性通货膨胀和经济大起大落的老路。
2001年,全国能耗费用支出达1.25万亿元,占GDP的13.5%,而同期美国只占7%。中国11个高能耗产业的33种产品的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6%左右,这些高耗能部门与国际水平相比,每年多耗能约2.3亿吨标煤。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我国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GDP的3%-7%。这一切都说明,传统的高速度、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阶段,在未来20年中具有保持GDP年均增长7%以上的潜力,能否守住0.5-0.6的能源需求弹性,使能源供应保持每年只递增4%左右,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发展战略和能效政策。
关于我国到202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专家们有不同的预测。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约60亿吨标准煤,要从2002年 14.8亿吨的基础翻两番,相当于每年投产5、6个大同煤矿,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如按高端预测方案,到2020年我国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43亿吨标准煤中的比例仍保持在65%左右,需求量将达到28亿吨,较2003年的煤炭产量高出10亿吨。如按低端预测方案,到2020年我国原煤需求量约24亿吨,较2003年的煤炭产量高出7亿多吨。如此巨大的需求,给煤炭供应带来巨大的压力。
那么,我国的煤炭等资源能否承受这样的压力?
问号二
我国的能源资源还能支撑多久
我国包括煤炭在内的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可续采年限都仅有50年左右
煤炭供应的缺口到2010年是1.1亿吨,到2020年将是5.9亿吨
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煤炭产量达到20亿吨将是一个极限
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长期难以改变。与其它石化能源相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是目前最可靠、廉价和可以洁净利用的能源,在未来几十年内,煤炭在中国仍将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煤炭能否满足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仍是个很大的问题。
相对于庞大的人口规模,我国矿产资源本来就十分贫乏。即使不考虑这一因素,就各种矿产的绝对储量来说,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储量也不算很富集。但我国很多种矿产品长期维持高产,这不能不说是对自然资源不计后果的开发。从矿产资源的国际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种类矿产品产量份额都大大超过储量份额。例如:我国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6.5%,但煤炭储量只占世界总储量的13%;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2%,但储量只占世界总储量的2.5%;铁矿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2.3%,但储量只占13.3%。
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虽然我国有些矿产资源储量较大,但人均可采储量只及世界水平的58%。估计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只有11种能依靠国内保障供应;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减少到9种;到2030年,则可能只有2-3种。
矿产资源不可再生,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相对于人口的庞大需求规模又严重不足。为了眼前利益对这样珍贵的自然资源进行盲目开采,后果是严重的,不良影响是深远的,将使我国绝大多数矿产资源面临在近期枯竭的局面。
根据联合国等机构关于我国矿产资源可开采年限的统计,在所列举的12种矿产品当中,只有3种产品的开采可以维持100年以上,其他矿产品,包括在我国矿产资源中储量最大的煤炭在内,可续采年限都仅有50年左右。可以说,我国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总体性的。
即使在此严峻形势下,全国煤矿资源回收率仅在40%左右,小煤矿回收率只有15%左右。1980年到2000年,全国煤炭资源浪费280亿吨。照此下去,到2020年,全国将有560亿吨煤炭资源被浪费。
2003年12月,一份被送往国务院的名为《矿产资源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报告,以触目惊心的数据,颠覆了“中国地大物博”的理念。报告以大量的事实证明,“除煤之外,我国主要的矿产资源都已告急”——中国油气资源的现有储量将不足10年消费,最终可采储量勉强维持30年消费;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两者的对外依存度分别将达70%和50%。
据专家分析,煤炭供需的缺口到2010年是1.1亿吨,2020年将是5.9亿吨。一位专家认为,到2005年,我国煤炭资源可供开发的储量仅为256亿吨,而实际投资建井需求将达到550亿吨,缺口294亿吨。至2010年,这一缺口将高达440亿吨。煤炭后备储量不足导致供给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迫切需求,保障煤炭稳定供应面临严峻挑战。
尽管国土资源部近期试图澄清对我国资源储量的一些误解,认为我国的矿产资源并没有发生危机,资源潜力依然很大,有大量资源尚待进一步查明,如:煤炭等矿产的探明储量可能仅是潜在资源量的1/3-1/6,并且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依靠本国的矿产资源发展经济。尽管由于我国地质勘探事业的改革滞后,使得我国真正有资源发展潜力的西部地区还没有大规模勘探。但是,我国尚未利用的煤炭经济精查储量中的86%都分布在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开发、运输和利用的难度势必增大。
根据最新统计,我国探明可利用的煤炭总储量接近1900亿吨,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7.36吨,这已经比我们过去经常采用的数字高出将近1倍。即便如此,以2003年17.36亿吨的煤炭产量,除以40%的煤矿资源回收率,每年所耗储量仍将达50亿吨,1900亿吨可利用储量也支撑不到40年。实际上,煤炭的生产能力并不是可以任意增长的,专家认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煤炭年产量达到20亿吨,就是一个极限。超过了这个界限,开采难度增大,成本将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增长就是一句空话。
更重要的是,从世界范围看,据世界能源委员会评估,全球开采成本较低的化石燃料储量将在本世纪中期到末期耗尽。据最新的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披露,虽然全球能源储量在继续增长,石油和天然气储量都比2002年的数字增长了10%以上,但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总储量只可供应41年,天然气总储量只可供应60年。
问号三
怎样实现能源发展方向与方式的转型
我国能源的最终目标是以可再生能源代替石化燃料
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是“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保护、市场推动”
未来20年,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能源生产总量和结构如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如何保持燃料油价格的稳定,为轿车进入家庭提供保障条件;三是如何全面推广洁净煤技术,在煤炭消耗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减少污染的排放;四是如何调整能源结构,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比重。
我国能源战略的最终目标是以可再生能源代替石化燃料。为此,未来20年的我国能源战略要着力实现发展方向与方式的“转型”。实现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首先,要使能源供应从简单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转向在此基础上重视环境效益的双重目标,将环境保护作为能源发展战略的内生决策要素,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次,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式由政府计划和管制转变为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作用。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我国的能源发展应从依据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国际化战略。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市场推动”的16字能源发展战略。
节能优先:节能和提高能效有巨大潜力,能否以较少的能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能的有效性。有关部门估计,如果采取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政策,到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可减少15%-27%。因此,应将节能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
结构多元:我国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着过度依赖煤炭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能源结构的优化对能源需求总量影响很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每下降1%,相应的能源需求总量可降低2000万吨标准煤。
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为: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依靠国内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在未来20年里,初步形成结构多元的格局,提高优质能源的比例。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到2020年煤炭消费比例力争控制在60%左右。
环境保护:在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约束对能源战略和能源供求技术产生的影响十分显著,在许多情况下,环境因素比资源因素所起的作用更具决定性。鉴于我国环境已遭严重破坏以及能源生产利用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环境保护应作为决策能源战略的重要因素。
能源发展受环境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环境容量的制约。如果是基于酸雨控制考虑二氧化硫的容量,全国最多能容纳二氧化硫1620万吨左右;如果是基于空气质量要求的二氧化硫容量,则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在1200万吨左右,才能使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二氧化硫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二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制约。到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3亿吨-20亿吨,中国人均碳排放水平在0.9吨-1.3吨。2020年后中国将难以回避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限制的承诺。随着温室气体的限排,二氧化碳的边际削减成本将趋于上升。因此,未来中国能源的发展将受到来自全球环境的压力。
三是环境小康需求的制约。
市场推动:总体上讲,我国能源领域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与全国总体改革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要求明显不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深化改革的制约因素。未来20年,必须深化能源体制改革,特别是着重解决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的问题,进一步发挥体制效应,实现经济、社会、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主要包括:改革政府能源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现行不适应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制方式;深化国有能源企业的改革。
问号四
如何认识加快发展
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潜力
风能是目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年增长率达27%
国外专家评论,中国单靠风力发电就能轻而易举地将电力生产翻一番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政府的扶持与补贴
世界大部分国家能源供应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煤、石油等石化能源的利用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效应,污染环境。这一系列问题都使得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升温。从目前世界各国既定能源战略来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未来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步入新的阶段。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大力鼓励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的条件下,到2020年,新的可再生能源(不包括传统生物质能和大水电)将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0%,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总的比例将达30%,无论从能源安全还是环境要求来看,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新能源的战略选择。
从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发展趋势中可看出,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速度最快,产业前景也最好,其利用增长率远高于常规能源。风力发电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中成本最接近于常规能源,因而也成为产业化发展最快的清洁能源技术。风能是目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年增长率达27%。
专家认为,虽然太阳能目前在整个能源产业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但其成长性却远远高于其他能源。据悉,世界范围内目前已经建成多座兆瓦级光伏电站,最大的是位于美国加州的光伏电站,容量为6.5兆瓦,现在正在建的希腊克里特岛的阳光电站,容量将达50兆瓦。世界各国纷纷推出各种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国家计划。德国政府率先推出的“屋顶计划”,累计将安装光伏系统达33兆瓦。
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总量第4位的能源。有关专家预计,到本世纪中叶,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各种生物质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目前,国外对生物质的利用侧重于把生物质转化成电力和优质燃料。
针对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均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规划和支撑政策。美国制定了庞大的风力发电计划,欧盟要求到2010年仅生物质能的供应量就达到能源总消费量的15%。德国到2002年已经安装了近1.3万台风力发电机组,总功率超过1000万千瓦,占世界风力发电总量的1/3强。而法国新的风电发展规划则计划到2025年风电占到总发电量的25%,到2050年占总发电量的50%。丹麦已经成功地用风电满足了国内18%的电力需求。
我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而且风电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利用的风速要求还会降低。据初步探明结果,我国陆地上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即达2.53亿千瓦,加上近海的风能资源,全国可开发风能资源估计在10亿千瓦以上;与之对照,我国水能资源可开发量仅为3.9亿千瓦,我国2003年的发电装机总容量为3.85亿千瓦。所以,国外专家评论,中国单靠风力发电就能轻而易举地将电力生产翻一番。
风电的经济竞争力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近10年来,国内外的风电电价呈快速下降趋势,并日趋接近燃煤发电的成本,已经凸显经济效益。以美国为例,风电机组的造价已从1990年的1333美元降至2000年的790美元,相应的发电成本由8美分/千瓦时降到4美分/千瓦时,预计2005年可降至2.5-3.5美分/千瓦时。国外专家指出,“世界风力发电能力每增加一倍,成本就下降15%”。近几年的风电增长一直保持在30%以上,这就意味着每隔30个月左右,成本就会下降15%。尽管目前在我国风电电价还比煤电价格高,但是风电产业已经形成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内蒙古辉腾锡勒风场,设备几乎全部是进口的,风电厂的综合造价已降至7800元/千瓦以内,风电含税上网电价已降为0.45-0.5元/千瓦时。如果风机实现国产化,风电电价还会下降10-15%,无疑将更具竞争力。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政府的扶持与补贴。德国颁布的新能源法律规定,政府给风电以每千瓦时9.1欧分的补贴,补贴政策至少持续5年,自2002年1月1日起,每年递减1.5%;即使高补贴率期满,风电投资商仍可享受每千瓦时6.19欧分的补贴。
最近,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产业协会编译出版的一本名为《风力12:关于2020年风电达到世界电力总量12%的蓝图》的书引起了广泛关注。《风力12》中认为,风电已经是成熟的商业化技术,先进风电机组的投资成本已经降到800欧元/千瓦,发电成本降到4欧分/千瓦时,而变化不定的风力给电网带来的问题现在已经逐步找到解决的方法。《风力12》预计,到2020年,风电在全球的装机可以达到12亿千瓦,年发电量3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电力需求的12%。届时,中国的风力发电将达到1亿千瓦装机,占全球风电总量的14%。
很多人认为,相对我国目前56.7万千瓦的风电装机,这像是一个来自欧洲的神话;而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徐锭明局长却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梦想,更是一个方向,我期待着这个目标的实现”。
今年6月30日,国务院原则通过《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草案),提出了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必须切实抓好的8个方面工作:第一是节能,第二就是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原定于2005年以后立法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法》也于今年提速,12月份将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可以预期,未来几十年内,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新型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