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盛劲步上台,然后开始了题为《中国未来十年之机遇与研华对中国之承诺》的演讲。数十架相机的轮番轰炸之下,他神态自若。
作为此次“2004 PICMG/P.R.C.年会暨CompactPCI技术应用峰会”的承办方,研华的潜台词异常明显:为全面强攻CompactPCI市场擂擂鼓。
一开场,何的“三个预估”就掷地有声:第一,CompactPCI将以每年15%~20%的增长速度取代传统的工控机;第二,CompactPCI与嵌入式系统将成为未来工业控制器的两大主流;第三,中国将成为CompactPCI全球最大的市场。他进而表示:“作为老牌的工控机制造厂家,研华不会在这一领域缺席,将致力于成为全球CompactPCI的领导厂商。”
而台下,凌华等公司相关人士的出现,使嗅觉灵敏的观众在热烈的氛围中,觉察出一丝火药味来。
下一代工控机的标准?
作为一种计算机总线接口标准,CompactPCI诞生于1994年,由国际PICMG协会提出。相较于以往的STD和IPC,它具有开放性、高稳定性、高可靠性(99.999%)及可热插拔(Hot Swap)等特点,非常适合于工业现场的应用。被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是继STD和IPC之后,第三代工控机的标准。
1999年,CompactPCI的全球市场尚不足2000万美元;到了2003年,这个数字就迅速飙升至32亿美元,增长100多倍。
在研华(中国)公司总经理何春盛看来,30多亿美元,既不足以吸引国际巨头们过多的目光,又有一般公司发挥的余地,“不多不少,是一个中国企业玩得起的行业。”
在国内,CompactPCI技术发展很快。据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PICMG/P.R.C.主任刘鑫介绍,目前CompactPCI在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已经由试验阶段进入了普及时期,形成了完整的运行体系,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政府对该项技术也很重视。2004年初,科技部还特别设立了专项资金,以支持CompactPCI的研究和开发。
此外,拥有自主产品的国内厂商已达数十家之多,如研华和凌华,已能够提供从CPU、主板、机箱、电源到I/O的全系列解决方案;如北京康拓、致茂科技、七一六所、电子部上海32所等,可以研发和生产具有核心技术的系统平台产品;而北京新松佳和、兴夏机电、深圳研祥、上海鼎钛克、陕西海泰等,已能够提供配套的I/O产品。
众多厂商的追捧,使CompactPCI的应用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有专家预测,未来5~10年内,CompactPCI将在工业控制、通讯、智能交通、电力、能源、环保、医疗、航天航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研华的全面介入
早在1998年,研华就向祖国大陆市场推出了第一款高性能的CompactPCI平台,成为最早进入这一领域的公司之一。只是不久之后,其重心有所转移。
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PICMG/P.R.C.主任刘鑫指出:“CompactPCI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行业的重新洗牌。这几年,一些公司,甚至是中小企业,已经迅速成长并追赶上来。”
很显然,研华对CompactPCI市场兴趣依然浓厚,并且将之定位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有业内人士认为,凭借在ISA/PCI平台的领导地位及全球供应链合作的号召力,研华的全面介入,将使CompactPCI从市场推广阶段进入到市场竞争阶段。
在媒体见面会上,研华宣称,将利用其研发和生产能力,解决CompactPCI应用的瓶颈之一——价格偏高。何春盛说:“过去几年CompactPCI市场之所以不火,主要是成本问题。产量上不来,成本下不去,所以价格很高。研华将采取一个策略,就是先让产量上来,把成本降低,使客户觉得他们用得起。”如果说面对媒体,何春盛还有所谨慎的话,那么楼下,研华科技工业自动化事业群副总经理林三容的发言则更为直接:“目前,CompactPCI的价格比一般的工控机要贵得多。研华要做的事,就是让它的价格降下来,把这一技术普及出去。”
除了成本问题,研华网络电脑事业群业务主管何建伟认为,阻碍国内CompactPCI技术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包括本土化资源的缺乏,特别是本土开发的人力资源非常贫乏;现有产品的弹性不足,不能满足客户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等等。
针对这些实际问题,研华制定了相应的CompactPCI产品策略。第一,推进产品的本土化,包括研发本土化和生产本土化。2001年,研华在北京建立了CompactPCI研发中心。按照何春盛的规划,将会把CompactPCI的研发重心逐步向北京转移。而其在江苏昆山的工厂已于2002年正式投产,目前研华一半的产量都在昆山完成。第二,推行产品的客制化。客户只需做好实际应用的部分,设计和研发等专业工作都会由研华来完成。这不仅为客户减少了麻烦、节省了时间,而且还能降低成本,进一步扩展CompactPCI的应用领域。第三,针对CompactPCI在不同行业的应用,研华将会在产品的区分上更加细化。比如板卡会覆盖从低端到高端的各个层次,从1U到12U的各个系列,并且针对具体的用户,每件板卡又会在功能上作相应的精简。
根据研华公司提供的资料,今年一季度以来,研华CompactPCI产品的增长率已远远高于年初35%的预期,预计2004年的销售业绩较2003年将有150%的增长。
竞争刚刚开始
随着CompactPCI市场的兴起,竞争在所难免。
作为这一领域的另一家重要厂商,凌华科技分别在2002年、2003年与PICMG/P.R.C.联手,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CompactPCI/PXI技术年会”,在CompactPCI技术的应用推广方面,影响甚广。有意思的是,凌华将自己定位于“全球CompactPCI/PXI技术领导厂商”,这与研华“致力于全球CompactPCI的领导厂商”的目标如出一辙。
提及凌华,何春盛称之为“可敬的对手”。权威人士认为,从目前的市场态势来看,两家还远远没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市场足够大,还会有更多的厂商进入、崛起、壮大。在发展的初期,良性的竞争将有利于CompactPCI行业的成长。
另一方面,传统的工控机经过不断改进,也在寻求新的发展;尽管“工控已死”的言论已渐成业界共识,但在一定时期内,CompactPCI还需与传统工控机共存,并终将通过“蚕食”传统工控机的市场来壮大自己。
金牌情结
在不同的场合,何春盛常常提及研华科技董事长刘克振的一个梦想:我无法像运动员那样,在奥运会上为中国人拿一枚金牌,但我希望能够在工业控制领域为中国人拿一枚金牌。何表示:“研华的目标是以大中华为基地,通过整合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把研华打造成全球工控界的第一品牌。”
这似乎并非奢望。来自SBC2002年的统计显示,研华ISA/PCI在全球占据了16.8%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而今年以来,研华近70%的销售收入都来自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何春盛笑称:“这证明我们有能力赚外国人的钱。”
过去的20年中,研华在国内工控界确立了其固不可撼的霸主地位。谈及未来的发展,何春盛表示,研华将采取“分与合”的策略。所谓“分”,即在产品、业务等方面进行细化,以服务于不同的小众,这符合工控行业客户广泛、量少样多等特点。目前,研华共拥有13个产品线,并单独成立了CompactPCI产品部,其内部又将CompactPCI划分成两个事业群:工业自动化事业群和网络通讯事业群,以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所谓“合”,即在包括财务、生产、行销、市场、客服等的整体管理上,采取高度集中的策略,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公司的协调管理,使公司上下收放自如,更具战斗力。
何春盛进而强调,研华将以服务作为跟对手竞争的一大利器,这也是研华多年制胜的秘诀。随着产品差异化越来越小,研华将加强服务上的投入。目前已成立热线服务中心,24小时为全国客户服务。并在各地设有45个授权服务站,能够对客户的需求快速应对。
2003年,研华的全球营业额为27.3亿美元。何透露,2004年将力争达到34.5亿美元,预计全球的增长率将达27%,中国则有望超过35%。
基于如此高的增长速度,何春盛代表研华郑重承诺:第一,将继续在研发方面加码,成立上海、昆山、东莞、西安、武汉等5个研发单位,针对不同的产品进行不同的研究;第二,将在昆山筹建全球最大的工业计算机生产基地,并建立维修中心;第三,大力实施人才本地化战略,积极培养祖国大陆的优秀人才;第四,努力做好社会公民,积极回馈社会。
来源:机电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