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入世已经快三年了。综观两年来的情况,我国石油石化业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三大石化公司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应对、做大做强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展望未来,改革开放的步伐不可逆转,我国石油石化业前途光明,任重而道远。
内外环境发生三大变化
1.入世承诺逐步兑现,进口专营格局被打破
(1)关税减让
按照入世的有关承诺,从2002年初起,我国原油、各种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的进口关税税率一次性直接减让到位(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实行零关税,汽油由9%降至5%,润滑油由9%降至6%,燃料油由8%降至6%,液化石油气由6%降至5%);各类合成树脂从入世之日的13.9%约束税率将逐步降至6.5%,2008年到位;各种合纤原料从10.5%~13.9%将逐步降至6.5%~5.5%,到位时间2002~2008年;各类合成纤维从10%~17%将降至5%,2004年到位。两年来,我国石油石化业已按此承诺,在逐步减让关税。
(2)市场准入
按照入世要求,市场准入,我国原先的进口专营格局已被打破。入世伊始,国家立即将聚酯、涤纶纤维和腈纶纤维原来的进口配额管理改为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将尿素、磷肥和复合肥的进口配额管理改为关税配额管理。同时,先后公布实施了2002年、2003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总量和申请程序,2002年、2003年成品油进口配额总量、分配原则和申请程序(包括规定成品油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2002年、2003年化肥关税配额进口总量、分配原则和申请程序(包括规定化肥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2002年、2003年汽车轮胎进口总量、分配原则和申请程序等。按上述规定,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从2002年的828万t增至2003年的952万t,成品油进口配额从2002年的2200万t增至2003年的2530万t,尿素的关税配额可进口量从2002年的130万t增至2003年的180万t,汽车轮胎配额从2002年的107万条增至2003年的123万条。
(3)进口增加
由于关税减让,市场准入,加之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需求旺盛,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和全球石油石化市场疲软困扰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大了对华石油石化品的出口力度。尽管2003年二季度受非典疫情的冲击,我国进口受到一些影响,但石油石化品的进口总体仍呈持续增长态势。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进口原油量比上年增长15.2%,达6940万t,2003年1~10月又较上年同期增长30.34%,达7415万t;2002年我国进口石脑油和轻柴油量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21.8%和75%,2003年1~10月同比又增长33.8%和98.5%;五大通用合成树脂2002年进口量较上年增长11%,2003年前10月同比增长3.8%;2002年合成橡胶进口量同比增长21.6%,而2003年1~10月同比增长5.03%;合成纤维进口量2002年较上年增长22.4%,2003年1~10月克服非典影响同比又增长1.57%。
2.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市场监管体系逐渐形成,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1)政府职能转变加快
入世以来,政府加快了职能转变。继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撤并,形成以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国土资源部为主的石油石化初步监管体系后,随着2003年3月新一届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一个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专设能源局即国家储备办公室)、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商务部、国土资源部为主组成的较为健全而又分工明确的新的石油石化工业监管体系已大致形成,并开始履行所赋予的职责。国家关于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已开始进行,新颁布出台了行政许可法,明令取消了一些与石化直接有关的行政审批项目。
(2)市场监管力度加大
国家加大了对国内成品油市场的规范整顿力度,使乱批滥建加油站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的市场主导地位明显加强。国家对打击石油石化品走私行动也继续保持了高压态势。为保护我国产业合法利益,防止入世后进口产品无序、低价倾销国内市场,入世后原国家经贸委随即成立了产业损害调查局(该局按职能现已划入商务部);立即颁布施行了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三大条例,并于2003年初颁布施行了《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规定》。据统计,1997年至今,我国共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26起(17起是石化和化工产品案件),其中入世两年来立案14起(10起是石化和化工产品案件)。2003年,我国先后对原产于韩、日、俄、美、印度、我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聚氯乙烯、涤纶短纤维、苯酐、邻苯二酚、己内酰胺、丁苯橡胶、tdi等做出了反倾销终裁决定。这些措施较好地遏制了入世前后国外石化化工产品大规模倾销的势头,明显改善了国内相关企业的经营环境。
继2002年6月化肥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启动后,石化行业产业损害预警监测机制正在加紧建设中。2002年7月,我国石油石化行业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协调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作为行业中介、协调和自律组织的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也已全面运作。
(3)政策体制日益完善
为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指导外商投资、维护市场程序,国家还按照wto规则的要求出台了一批与石油石化业相关的法规条例。例如《原油、成品油、化肥国营贸易进口经营管理办法》、《加油站特许经营暂行办法》、《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工业品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实施细则》、《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了《关于我国化工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讨论稿)。
此外,入世以来,国内行业标准明显加快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两年来,国家主管部门共公布了59项石化行业新标准和186项油气行业新标准,废止了89项旧的油气行业标准和15项石化行业老标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为顺应入世后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提供了体制保证。无疑,随着该决定的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石油石化业的国内政策体制环境将会发生更为深刻而重大的变化。
3.国内石油石化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凸现
(1)外资进入加快
世纪之交,尤其入世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需求旺盛,未来市场前景诱人。以欧美大公司为主,日、韩、台湾省紧跟,外资企业加快了全面进入我国石油石化市场和关联行业市场的步伐。入世以来,外商投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投资领域逐步拓宽,形成了以油品营销、燃气开发利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三大合成材料加工、石油石化仓储物流、高附加值终端石化化工产品、专用化学品等为主的投资发展重点产业集群。
[B]油气勘探开发领域[/B] 外资陆上项目主要集中在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西北地区,海上项目主要集中在渤海湾、东海和南海地区,另外还参与了西气东输工程及其配套项目。虽然与世界其他热点地区相比,上游外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介入不深,但已有所收获和进展。例如,由菲利普斯与中海油合资开发的我国最大的海上油田(蓬莱1973)已于2002年底投产;由中海油、中石化、壳牌、优尼科合资勘探开发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资源的5个合同2003年8月签定,预计将在2005年向上海、浙江供气;中石油、中石化与壳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埃克森美孚公司合资合作的西气东输工程于2002年7月开工以来,进展顺利。
[B]炼油领域[/B] 入世前,该领域只有道达尔公司涉足,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大连西太平洋炼厂有该公司参股。但入世后,炼油领域为外资所关注。目前,由埃克森美孚、沙特石油与中石化合资的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已获批准,壳牌参与的广东惠州石化项目中也有建大型炼厂项目的规划,埃克森美孚与中石化合作的广州石化炼油扩能项目正在商讨中。
[B]油品营销领域 [/B] 埃克森美孚、bp、壳牌与中石化、中石油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合资经营建设总数2900座加油站的具体安排上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结束了以往外资采用"打擦边球"和"渗透"法零星进入我国加油站业务的历史,并在外资大规模进入该领域中抢得了先机。在20世纪90年代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加德土大举进军国内润滑油调合和销售领域的基础上,2002年以来,韩国lg集团、日本石油公司、台湾中油等也开始介入该领域。目前,在华合资润滑油年产量已达约100万t,占国内市场的22%,且已在车用高档润滑油和油品添加剂市场占居主导地位。
[B] 石化领域[/B] 该领域是目前开放程度最高、外商最活跃、投资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发展最迅速的领域。迄今为止,外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大型乙烯联合装置,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pta,聚酯纤维与薄膜,聚氨酯、氨纶及其原料,聚甲醛、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等工程塑料及其相关原料与单体,醋酸,己内酰胺与尼龙,聚四氢呋喃及其单体,丁苯橡胶与丁苯胶乳,烷基苯,高碳醇,复合材料等。投资项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投资方式一是与我国三大石油石化公司合资建设;二是依托近几年迅速发展的众多化工开发园区,搞独资、控股或合资。
虽然目前几套合资乙烯装置和一批石化品生产项目还处于在建或筹建中,但外资已在一些石化产品上占居了国内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例如,外资聚苯乙烯已占全国总产能的约一半;bp公司已成为国内主要的醋酸生产商,占有国内30%的市场份额;外资abs树脂产能已占国内市场份额的大半。预计今后几年内,外资新建、扩建项目投产后,将在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聚甲醛、聚碳酸酯等)、聚氨酯、氨纶等产品上在国内市场取得优势和主导地位;乙烯、聚烯烃、乙烯衍生物、pta、聚酯、丁苯橡胶等也将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B] 石油石化仓储物流领域[/B] 该领域已成为外资当前在华的投资热点、重点之一。目前,外资在江、浙、沪、粤等地大规模投资建设石油石化相关项目和加油站的同时,从战略需要出发,尤其注重投资建设相配套的石油石化仓储物流基地。例如,bp公司在宁波独资建成亚洲最大的lpg储运基地的同时,最近又将在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的南沙合资建设总库容56万m3的大油库,加上另外配套建设的8万t级石化码头,将成为华南油品的集散中心之一。类似实例不胜枚举。
[B]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三大合成材料加工等石化下游深加工领域[/B] 这些领域外资在入世前早已进入,并已在一些产品上占据领先地位。入世以来,它们更成为外资企业继续巩固扩大其优势,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品种、产量的领地。
总体看来,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石油石化公司、世界著名专业化工公司和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华投资布局,形成相当规模,整合成立了在华的长期性企业机构。从投资规模和力度看,西欧公司的步伐要大于美国公司,英国bp公司和德国巴斯夫公司已分别成为在华投资最大的外国石油公司和化工公司。韩国和台湾省的大、中型石化公司近年来加快了向我国大陆转移大宗石化品生产项目的投资步伐,以期利用我国入世之机,实现从对华出口向在华直接生产、销售的方向转变。日本公司对华投资在原先侧重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和合成材料加工业的基础上,近两年也有加快、加大常规大宗石化品生产项目投资之势。
(2)民营企业迅速发展
入世两年来,另一令人注目的动向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民营石油石化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合成纤维及其原料、石化下游合成材料加工、成品油营销、润滑油、石油沥青、燃料油和燃气利用等领域。例如,近几年来以江浙为主的民营企业在合成纤维及其原料领域迅速倔起。2002年我国728万t/a的聚酯总产能中,民营企业已占3/4,产能达546万t/a(1999年仅为202万t/a),挤掉了国企在国内聚酯市场的主导地位。近年来,江浙一带民营资本又进而纷纷瞄上了聚酯主要原料pta的投资建设项目。2003年9月下旬,湖北天发公司获商务部批准,成为中石化、中石油以外第3个获准经营成品油业务的企业;在润滑油市场,民营企业已占有国内32%的市场份额(但多为中、低档产品);青岛广源发集团已脐身国内石油沥青十强企业之一;一些民营企业已开始投资建设一些大型生产项目,如宁波东来化工已投资建设10万t/a大型增塑剂生产项目,成都锦江化工近期投资了西部最大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生产企业。入世以来,包括纺织、化工、建材等石化相关行业在内的民营企业进出口额有大的增长,其增幅远高于同期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增长水平。据统计,2002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化工民营企业已占化工企业总数的25%,销售收入过亿元民营化工企业已达230多家,进入国内化工500强的有12家。2003年9月底,规模以上化工民营企业已超过4500家,资产总额80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50万人。
由此可见,入世以来,由于外资加快进入和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国内石油石化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显现,这一趋势将不可逆转。
三大公司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竞争力有新的提高
入世两年来,我国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三大石油石化公司抓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机遇,尤其是抓住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石油石化业未来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利用短暂的入世后过渡期,深化改革,持续重组,围绕做大做强、做精做强、结构调整、增强市场控制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做文章,取得了很大成绩,为迎接今后市场完全开放将面临的挑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三大公司都把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作为投资重点,实施低成本战略,根据各自情况有侧重地进行勘探开发。在我国东部油田产量递减的情况下,西部油田产量开发进入新时期,增长较快,海上油田有新突破。2002年新疆原油产量首次超2000万t大关,达2360万t;蓬莱19~3海上大油田的投产打破了渤海原油产量多年徘徊的局面;陆上鄂尔多斯、松辽、准噶尔、塔里木、四川等地均有重大油气发现。从2002年西气东输工程兴建至2003年10月初东段建成进气,西段2003年11月底完成主体工程为标志,入世来的两年己成为我国天然气大发展的两个高峰年2002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创历史最高记录,2003年又有新的增长。在川渝天然气生产基地加速建设的同时,川气出川的忠武输气管线2003年8月开工建设,同月中海油第一条陆上输气管线东方~洋浦~海口管道工程建成投产。同时,广东、福建引进的lng项目也已全面启动。
2.炼油领域
入世的两年是各炼油企业抓紧调整,取得一定成效的两年。一是根据市场需求,以效益为中心,从优化配置资源入手,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二是以汽、柴油质量不断升级为重点,调整主要油品质量。中石化、中石油在2003年基本达到国家车用无铅汽油和柴油新标准之后,正在为新的质量升级而努力。三是进一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集中度。在继续关停并转一批小土炼厂和扭亏无望炼油装置的同时,通过改扩建,提高综合配套能力,已经建成和正在抓紧建设茂名炼化、镇海炼化、齐鲁石化、上海石化、高桥石化以及大连、兰州、抚顺、广州等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万吨级炼油厂。另外,福建、青岛等千万吨级炼油项目正在启动中。四是一批重要配套项目建成或在建。连接长江三角洲主要炼化基地、供应进口原油的甬沪宁原油管线工程动工兴建;我国第一条原油长输管线大庆~铁岭~秦皇岛管完成技改工程。五是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工程悄然启动。
3.成品油营销领域
入世两年来。中石化、中石油以增强市场控制力为目标,大抓加油站和油品营销系统整顿建设工作,大抓油品销售网络和物流设施的建设完善工作。继中石油兰成渝成品油输送管线建成投产后,中石化茂名~贵阳~昆明的西南成品油长输管线动工兴建。目前,两大集团拥有的品牌加油站已达4万多座,稳据国内油品市场的主导地位。
4.石化领域
两年来,燕山、上海和扬子石化二轮乙烯改造项目先后完成,平均生产规模从原来的30万t/a提升到70万~72万t/a;吉林、独山子、兰州、广州的中型乙烯装置也先后完成改造;齐鲁、茂名石化的二轮乙烯改造项目已在进行;中外合资的扬巴一体化、上海赛科、广东惠州大型石化项目正在建设。2002年我国乙烯产能突破500万t大关,达553万t/a,超过韩国等,跃居世界第4位。同时,一大批旨在做大做强的石化装置建成或正在建设。其中有2003年10月在大庆动工兴建的世界最大的30万t/a聚丙烯项目、2003年4月建成的仪化45万t/a大型pta装置等;上海石化已建成为我国最大的百万吨级塑料生产基地;南京已建成为亚洲最大的烷基苯生产基地;合成纤维和橡塑新型材料合成两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于2003年3、4月分别在上海石化和燕山石化建成投用。
5.实施“走出去”战略
入世为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走出国门分享世界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中石油2002年的海外原油作业产量已达2129万t,比上年增加三成,权益产量达1014万t,同比增长22%,2003年又有新增长;中海油先后成功收购了海外的一些油气资产;中石化也正在积极开拓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市场。
6.深化改革、持续重组
入世两年来,三大公司在以往基础上,深化改革、持续重组,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改革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组建专业化公司、存续企业重组整合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为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提供了保证。
未来展望与努力方向
2004年,我国石油石化业将进入入世后过渡期的转折之年。随着2005年1月1日起我国成品油零售业务全面放开和2007年1月1日起我国成品油批发业务全面放开日期的日益临近,随着石油石化品关税减让的逐步到位和国外石油石化产品更多地进入我国市场,随着外资在华新建扩建的大批石油石化生产装置的建成投产和外资在华投资的进一步加大,随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崛起,我国石油石化业将彻底告别过去靠垄断经营、政府保护的时代,全面进入一个以市场主体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特征的市场化竞争的新时期。同时,随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深入贯彻执行,围绕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企改革,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分步实施税制改革,顺应wto的要求等等,国家将会陆续推出一系列与石油石化业相关的改革举措,逐步出台一系列涉及石油石化业的法规条令。由此,将会促进我国石油石化业市场化的进程,使在石油石化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面临经营环境和政策环境的新的深刻的变化。
面对未来如此激烈而复杂的市场竞争形势,面对今后内外经营环境新的重大的变化,我国石油石化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太好机遇,继续深化改革,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市场控制力、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继续抓紧结构调整,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强,优化配置资源和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入世的有利条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克服或消除资源不足等"瓶颈"制约因素,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以相信,只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认真应对,我国石油石化业一定会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内市场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下,披荆斩棘,乘胜前进,由大走强,自立于世界石油石化业之林,为我国经济的新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