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有关污水处理厂的“两个半数”
全国仍有一半以上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环保总局新闻发言人潘岳7月7日说,“我国现有污水处理能力无法适应城市数量与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有一半以上的污水处理厂因经费不足,无法正常运行,这些企业处理后排出的仍然是污水。”
半数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半数的污水处理厂非正常运行的现状确实让人忧虑。无论如何,我们不能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视而不见。
目前,国内的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这点,积极培育污水处理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政策气候和市场气候,采取措施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进入污水处理行业,并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因此,我国应加快污水处理市场化、产业化的步伐以适应我国城市数量与规模的扩张。
思考之一:为什么不建污水处理厂?
全国目前2/3以上的污水处理厂仍然是“纯”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缺乏经营意识,对成本和收益的控制能力较差,政府的监督管理也难以到位。
与投入有关。在我国,污水处理项目几乎全部由政府投资。对地方政府还说,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大多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GDP增长明显的项目上,对于污水处理这类项目,一般都是向上伸手,上面不给钱,我就不建。地方官员的这种心理,在我们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以增长论政绩、论英雄的时代,不足为奇。而国家资金也十分有限,据资料显示,1999年以来,虽然国家投入到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资金已达386亿元,但与全国上千亿元污水处理资金需求相比,显然远远不够。
与体制有关。全国目前2/3以上的污水处理厂仍然是“纯”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缺乏经营意识,对成本和收益的控制能力较差,政府的监督管理也难以到位。再加上多数城市污水处理费开征面小、标准偏低、收缴率不高等因素,全国污水处理厂大多都在亏损运行。污水处理率越高,赔钱越多;即使不开,政府还要负责人员工资、设施维护费用等。污水处理项目成了地方政府的一大经济负担,让人望而生畏,谁愿意花钱买负担?
与观念有关。在大多数眼中,污水处理是公益事业,就该由政府负责。其实不然,国际资本为什么一直青睐我国污水处理产业,就是因为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国内有的地方已经意识到这点,积极培育污水处理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政策气候和市场气候,采取措施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进入污水处理行业,并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
此外,城市污水处理厂缺乏有效约束机制;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低,征收不到位等也是污水处理厂非常运行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当然,原因不止这些。但不管什么原因,61.5%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现状确实让人忧虑。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对这样的严峻形势视而不见。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7月6日表示,针对当前势,环保总局将采取完善政策法规、明晰责权利、拓宽投资渠道等五大措施,切实推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进程。
思考之二:资金缺位 污水处理厂遭遇窘境原因何在?
仇保兴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城镇污水处理交流研讨会上说,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管网收集系统建设滞后,特别是有些城市中心区雨污分流还没有实现,污水处理设施难以充分发挥效益,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以后,正常运行的可能只有50%,满负荷运行的更少,原因就是管网收集不到位,这方面除了国债资金发挥率比较低,更重要的是许多地方把管网看成地下工程,而污水处理厂可以作为表面性的形象工程,导致这方面建设不配套。
二是部分污水处理厂超标准建设,规模不切实际,占地过大,附属设施豪华,有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不足20%,但是办公楼非常豪华,也有些污水处理厂热衷引进昂贵的设备,造成浪费。
三是污水处理收费不到位,难以形成建设-经营完善的良性循环的投资机制。
四是运行管理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监管缺位的局面亟待改进。
五是一些企业排入下水道的污水严重超标,致使城市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
六是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线路比较单一,设计思想存在僵化的现象,比如三峡库区有些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没有因地制宜,而是按照平原地区的设计方案生搬硬套。
七是农业、工业污染,尤其畜牧业污染,集中养猪、集中养牛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使得污水排放严重超标。
思考之三:体制不顺,污水处理厂发展死结
制约污水处理厂发展的症结是城市污水处理运营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大多数污水处理厂仍然是“纯”事业单位,企业对成本和收益的控制能力较差,政府的监督管理难到位。
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厂在目前管理体制下,作为市政基础设施之一均有建委统一管理,性质所不同的是供水属企业类型,污水处理厂属事业类型,污水处理厂运行和维护费用统一列入财政预算,虽然个别地区在建设污水处理厂时需具有法人单位的企业来建设,但建成后仍然交污水厂(事业型)的单位管理,管理及运行费用仍然靠政府补贴来运作。
污水处理厂的管理问题要比城市供水厂管理复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管理体制问题,由于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使得现有国内有限的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不能正常,国内一部分污水处理厂不得不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状态。
但又为了避免损失,多数地方政府采取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提供资金,补贴运行费用方式,维持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在污水处理费征收方面困难及阻力更大。而实际污水处理成本达0.6元/m3,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成本,所以,污水处理厂要正常运行,单靠政府贴补和收取成本费用的1/3,来维持基本生产运行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扩大建设规模,增加污水处理量。
如何突破?转变机制,实行完全市场化模式
单纯依靠财政拨款来支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已倍显艰难。如何突破?转变机制,实行完全市场化模式,污水处理厂方能走出困境。
在国外,污水处理都是企业行为,你来投资建设,我保证你能收费。而在淮河流域,地方政府则把它当公益性事业来做,政府大包大揽建设,借贷,管理,收费。将污水处理厂当作事业单位来运作。目前,淮河流域建成50多座污水处理厂,大部分都是事业单位。政府收费,给污水处理厂按事业单位进行拨款。如此,污水处理越多,成本越高。机构人员成本高。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也难以全部发挥效益。
把污水看作是一种商品,才能考虑到经济效益,才能寻找污水处理厂效益来源。实际上处理过的污水即是商品(产品)而且处理后的水补充了供水能力的不足,补充了环境水资源,水的消费者也可以享用了污水(商品)使用价值,使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的运行有机的结合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管理者完全有能力在生产工艺、销售、服务方面有条不紊的发展。取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受管理体制的影响,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企业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企业本应有经济效益得不到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水费收取困难,既是城市供水通过法律渠道也很难将水费收回来,形成欠账、拖账、三角账等,由于资金得不到回收,限制了供水事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者要向污水这一产品要效益,水的消费者(用户)是普遍存在的。如污水回用,作为工业冷却水,中水道等。只要制定合理的价格,公众能够接受的价格,污水这一产品才有销路。
编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起步比发达国家晚了数十年,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的管网收集系统建设滞后、部分污水处理厂超标准建设、污水处理收费不到位、运行管理政企不分、一些企业排入下水道的污水严重超标、农业尤其畜牧业污染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政府应从经营城市、经营环境的新理念入手,积极在治污达标领域引进市场机制,使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运营由昔日的公益无偿型,一举转变为经营收费型。要引入“TOT”和“BOT”治污新模式,这样才能激活治污市场,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与产业化的运作,将是城市“水难题”的破解之道的一种必然选择。
为城市污水治理难题寻求良方提供一种视角,正是这篇文章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