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获悉,伴随着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大规模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北京市发改委正逐步推动污水行业的市场化进程,使投资能实现多元化。据悉,去年底北京市通过招标进行建设和运营的北苑等五座污水处理厂,已经完成了特许经营协议的草签,进入项目公司组建阶段。目前,北京市第一座由国内民营企业桑德集团投资建设和运营的肖家河污水处理厂已经正式投入运营。
污水处理“力不从心”
由于城市数量与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城市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日渐“力不从心”。国家环保总局新闻发言人潘岳不久前透露:“我国现有污水处理能力无法适应城市数量与规模的迅速扩张。”
据环保总局介绍,1999年以来,全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在实行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的325个城市中,投入城市污水处理的建设资金达到386亿元。截至2003年,全国已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516座,污水处理能力3284万吨/日。
然而,这一数字与全国660个城市、3.5亿城市人口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目前,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以年均5%的速度递增,已超过工业污水排放量。
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是,现在国内61.5%的城市还没有污水处理厂,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通过地下纵横交错的排污管道,流进了郊区或者农村,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有的地方即便建起了污水厂,但排水管网没跟上,污水也流不到污水厂。
全国环境监察系统曾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开展过一次专项检查。检查的532座污水处理厂,有275座非正常运行,占51.7%。其中,43座基本没有正常运行,占8.1%;运行负荷不足30%的121座,占22.7%;出水水质超标的111座,占20.95%,平均超标天数为152天。
相形之下,北京的污水处理情况要好一些。据北京市发改委介绍,从1990年以来,北京市的污水排放和回收行业有了很大发展,对北京市的环境保护以及节约资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自1990年建成第一座污水处理厂以来,现在北京已经拥有了41个污水处理厂,年处理污水247万立方米,市区污水处理率超过50%。
体制不顺是主要症结
分析制约我国污水处理厂发展的因素,除污水处理设施不足、城市排水管网不完善、部分污水处理厂能力闲置、污水处理费征收机制仍不完善等之外,国家环保总局认为,主要症结是城市污水处理运营管理体制不顺。
据透露,我国目前大多数污水处理厂仍然是“纯”事业单位,企业对成本和收益的控制能力较差,政府的监督管理难到位。北京市发改委负责人指出:北京的污水行业过去一直是国有独资,完全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对污水行业的需要。该负责人承认:污水行业目前在建立有效的行业监管机制、行业资产管理机制、水费和调价机制以及选择最佳运营模式这四方面存在着问题,限制了北京污水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不久前,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国资委等部门与世界银行中国局的多位中外专家聚会研讨,针对北京市污水行业面临的上述问题提出了多项建议。
“监管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执行标准,促进服务水平和效率的改善,并且对市场调节存在的缺陷,如垄断行为进行干预,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谈到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时,英国泰晤士水务前高级财务规划官员彼得先生称。针对目前中国污水行业的现状,他认为,监管可重点集中在价格、资产管理以及服务水平上,通过公开信息、明晰责任和义务以及激励机制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不能用监管代替竞争,要集中优势,避免重复行为,降低监管成本。
世界银行及亚洲发展银行高级咨询专家沃克先生表示,污水行业应该通过用户付费,而非税收收入的方式为服务提供资金,政府不再承担服务提供的职责。同时沃克先生还认为,政府应承担保护贫困人群的责任,而不是由公用公司承担。
推进产业化和市场化对污水行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发改委称,将继续推进投资体制改革,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吸引境内外资本参与建设、运营。
据悉,去年底北京市通过招标进行建设和运营的5座污水处理厂,已经进入项目公司组建阶段。这5座污水处理厂的一期工程完工后,将每天为北京增加14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能力。这标志着去年拉开帷幕的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获得了重大推进。
去年底,北京市一次推出了北苑、东坝、定福庄、垡头、五里坨等五座污水处理厂,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境内外项目投资人,由政府授予其特许经营权。政府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的模式,明确建设及经营污水处理设施的年限,投资人拥有20年的经营权。稳定的回报吸引了大批境内外投资者前来参与投标。
2003年,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实施重大改革,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发改委《关于本市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拉开了全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序幕。而按照北京市此前的有关政策,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是不允许进入诸如供水、供热、供气、排水、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
北京市发改委还透露,根据本市排水行业分阶段发展目标,到2008年,城区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郊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50%。为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市制定了排污行业分阶段目标,计划再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5座,再生水处理厂8座。
而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消息也称,将采取五大措施推进污水处理行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措施之一就是: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利用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和国债资金支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银行信贷、企业债券、信托投资基金等商业融资手段筹集资金,鼓励采用BOT、TOT(转让—运营—移交)等市场化方式,并提供税收、用地、用电和间接信用担保等方面的优惠条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污水处理行业,拓宽投资渠道。
其它的措施还包括:制定一系列操作性强、可有力促进和保障设施建设与运行的政策,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营、技术规范、监督管理等进行全面、合理的规定;明晰政府与污水处理企业之间的责权利;继续推行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制定国家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规定,对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与拨付、设施运行和污水处理效果等进行严格监管。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