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开始,电源建设火爆引得市场资源向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涌动,企业由于产能不足加班加点,即使用于国家重点工程的产品质量也屡出问题。业内一些专家已开始担心火热表层下潜藏的风险。根据国家发改委预测,2006年国内电力紧张的局面会得以缓解,2008年前后电力可能还会略有剩余。虽然电力装备由于制造工期长,有一定滞后性,但市场热度终究会降下来。据悉,现在有不少制造企业已收到合同延期、合同终止的函。这些信号透出的信息是电力制造企业一定要绷紧风险防范这根弦。
[B] 固定资产投入要“悠着点儿” [/B]
在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固定资产的大投入暗藏着大的风险。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要充分考虑投入与产出的绩效比。不仅要充分利用本身的资源,更需要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当前,社会闲置的资源很多,生产能力过盛。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切莫盲目扩大对厂房、设备投资,而是要善于利用他人的资源提高生产能力,扩大规模,走一条低成本发展的途径。从会计成本说,要让利于协作方。从经济成本上讲,效益是可观的。目前,国际跨国公司凯觎中国电力制造市场,国内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可以采取采购他们的配套产品,或分包给他们项目,以缓解自己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当然,利用他人的资源,并不是说不进行固定资产的投入,而是对关键装备和生产设施进行必要的投入,以解决制约产出的瓶颈。有潮涨也会有潮落,这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B] 工程项目“跟紧点儿”[/B]
我国电力建设进入“爆发性增长期”,电源建设规模史无前例。“上电”的热情背后不乏有违规行为。不少地方不顾当地的煤、水及输电能力等资源状况,电源建设“扎堆上”。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就要当心:有些项目可能未经国家审批,属违规行为,极有可能受到调控。此情此景,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就要“跟紧点儿”,对已到手的合同进行梳理,关注项目进展情况,增强预见性。同时,企业也要及时了解国家或电力行业发布的信息,关注电源建设项目,特别是对自备电厂、地方自筹资金上的电源项目要给予更大的关注,规避市场风险。
[B] 货款催收“咬紧点儿”[/B]
电源建设项目之多,合同之多,也隐藏风险。企业运行动力是市场,企业的血液是资金。资金对大多数电力制造是稀缺的,目前又逢银根紧缩。一旦血液中断,企业的命运将受到威胁。因而,在关注订单与合同时也要关注项目的资金状况。眼下,成熟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已开始采取措施,预付款不到位,决不开工,到位资金比例不足不发货。此举虽属无奈,却也是规避资金风险的有效行为。
[B] 反应能力要“强着点儿[/B]”
电力设备大多是定制供货,依据用户提供的技术要求,进行参数设计,在局部上互换性不强。因此,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要依据市场变化,合同的履行或变更,及时调整产出。这就要求生产的柔性化和反应能力要强,随时调剂项目生产、供货,防范生产风险。不然,若遇到合同终止、合同变更将会措手不及。在电力设备需求旺盛的市场环境下,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对市场的支持,不仅体现在产出能力,还体现在柔性化和快速反应能力上。在规避生产风险上,企业生产系统要练好内功,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