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举行的“2004年中国能源战略发展与投资峰会”上,有专家再次提起尽快开征燃油税,呼吁利用价格杠杆鼓励节油,以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缺的矛盾。
关于开征燃油税的讨论已断断续续持续了许久,但一直处于纸上谈兵状态,具体方案迟迟出不了台。这当中有复杂的利益因素,也有对缺油的不敏感———缺油与缺电几乎是同时爆发的,但在应对措施上,前者表现平淡,后者则反应积极。
一方面,节电在各城市几乎成为一场运动。另一方面,节油的呼声却甚为孱弱。普通人对缺油不敏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电量供应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石油的多寡及其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多数人的衣食起居上是不甚明显的。
即使是有车一族,在燃油税没有开征之前,除了在油价上涨的那些天心痛一下之外,对于缺油也没有太大的紧迫感。因为,养车的压力并没有完全体现在汽油费的支出上。
但是,作为经济发展决策层的地方政府,为什么也对缺油不敏感呢?这大概有这几方面的原因。其一,缺油不像缺电那样涉及面广,且迫在眉睫;其二,缺油还暂时影响不到GDP的增长———缺油不像缺电,不是用钱也买不到的紧俏“易碎品”,国内有缺口,可以花钱到国外进口。其三,眼下急需考虑的是能否通过
汽车消费,将内需拉动起来,并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至于将来那些私家车有没有油“吃”,那是将来的事,不是现任官员的任务。
不敏感并不意味着“危机”还远。事实上,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关系到其经济安全。从长远角度来说,缺油之伤,比之缺电,痛之更深。
如果说对付缺电,人们还可以利用风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发电。那么,寻找石油的替代资源可不那么容易的事。而一项关于中国未来能源供需预测表明,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至少也要5亿吨,进口需求量将高达3亿吨,即石油市场一半以上有赖进口。这一时间段正是中国经济由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过渡发展时期,对石油的需求,就像今天对
电力的需求一样,须臾不能偏离。如果我们到那个时候才对“缺油”敏感起来,恐怕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