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天南京就将出梅,但正处汛期的南京仍时刻面临着暴雨的考验。针对今年梅雨期间出现的防涝薄弱环节,南京市排水管理部门正在部署整改。但市区城东干道沿线因为当初“一念之差”遗留下来的雨污合流尴尬,令管理部门左右为难,成了排水和污水处理的一大遗憾。
据介绍,为了提高雨水的排放效率,国外普遍将生活污水和雨水分开收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南京即进行了雨污分流的尝试。但没过两年,有关部门提出建两条管道太超前,于是在随后的城东干道等城市主干道建设过程中,又重新回到了雨污合一的老路上。城东干道建成后,生活污水和大量雨水统统排进路边的内秦淮河,河道不堪重负。为了减轻秦淮河的污染,不得已在河道两岸各修一条截污沟,集中收集污水进行处理。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后果随之出现:花了大钱将本可以直接排放的雨水送到污水处理厂,不料雨水降低了污水的浓度,而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又是生物处理方法,污水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微生物才“吃”得起来,浓度不够反而影响了处理的效果;与此同时,雨污合流后,生活污水的杂质难免在管道内沉积,也影响了整个排水系统的排放速度。
1999年汛期的几场大雨让南京人深刻体会到了遭受水淹的“城市之痛”,在接受了惨痛的教训后,有关部门终于将雨污分流写进了排水管网的规划设计要求。但是,对于城东干道而言,这个决策已经来得太晚:重新铺管要对马路开膛剖肚,不是一件易事;即使铺了新管,已经建成的截污管又不得不“大材小用”,造成重复建设。
南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崔功豪教授指出,城东干道雨污合流带来的尴尬折射了我们城市建设中片面重视地面“栽花”,轻视地下“培土”;重视表面的“形象工程”,忽视居民生活的内在需要的弊病。城市建设必须强调综合协调,任何一个方面的滞后和缺失,不仅会成为城市的隐患,也让城市整体功能大打折扣。同时,城市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往往都是百年大计,都与民生密切相关。决策者如果缺乏眼光,或囿于一孔之见,或眼中无“人”,一句话,没有着眼于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城建留下的就不仅仅是自己的一些败笔和遗憾,那将是整个城市的长久的隐痛。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