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范围看,本世纪将仍然是电力工业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发达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但发展中国家还有二十亿人口没有用上电,已经用上电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均用电量只及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我国的电力工业虽然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发电装机和年发电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用电量比发达国家低了一个数量级。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消除愚昧、实现社会进步,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实现电气化。
但是,传统的依靠化石燃料的发电方式已受到燃料资源的限制,更受到环境污染的制约。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已经引起世人的关注。笔者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文件的讨论和起草工作时,就亲身感受到我们所承受的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目前我们虽然可以用人均的概念(即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和人均排放量)加以说明,但已引起国际社会的质疑,发达国家已经针锋相对地用效率的概念(即能源消费强度)反对人均的概念,并将此写入了有关文件。我国承担减少排放的国际义务看来只是个时间问题。因此,国内和国际的形势都迫切要求我们及时调整能源政策和电力工业发展战略。
有没有可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电力工业的路子来呢?有。靠什么?靠科技。
依靠科技有两层意思:一是促进科学技术本身,即加快技术的革新与进步;二是促进有关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法律体系的建设。
前者即实现电力工业的高效率、低排放或零排放的科学技术。前不久在德国波恩召开的2004年国际可再生能源会议上,德国就表示要步丹麦后尘,发展海上风电场,以弥补因关停核电站而出现的发电容量的不足。最近,来自欧洲的报告称,西欧陆上风能的技术蕴藏量约为目前西欧用电量的两倍,海上风能约为用电量的四倍。西欧可利用的太阳能(PV)至少相当于目前西欧的用电量。为了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欧洲国家正在酝酿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能源战略。这种战略的实施,无疑是欧洲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对其他能源资源来说,我国煤炭资源蕴藏较为丰富,因此相当长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发电的主要能源。目前国外洁净煤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已取得成果,相继建成了示范电厂并开始商业运营。大容量、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迅速发展,正在成为发达国家火力发电的主力机组。因此,今后我国将把引进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大力推动这些电源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电网方面,应采用新技术减少输电线和变电站的环境影响及占用空间,如将电力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相结合研制的新型灵活交流输电装置,用于超高压输电系统,可以突破电网中瓶颈限制、增加线路输送能力、提高电网可靠性和稳定性。应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使电力系统的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继电保护和安全装置以及电力系统仿真分析面貌进一步改观。此外,高效率燃气轮机技术,分散型电、热、冷三联供装置和大幅度提高电力用户终端效率的新技术,以及有害排放物、电磁波、放射性污染的治理技术等,都对提高能源效率、治理污染、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占用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先进的电力技术的标志是在可提高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同时,把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减至最小。这些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将为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先进的电力技术是跨向未来的桥梁,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越来越宽广。
但是,能否尽快地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本身,还取决于推动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政策环境。电力工业具有一定的公用事业性质,先进的电力技术带来的社会效益远比电力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大。但目前环境危害的外部成本未能在电价体系中反映出来,即电力的外部成本未能内部化,致使清洁高效的电力技术在多数情况下无法与污染低效的电力技术竞争。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个不排放污染物的电厂是竞争不过大量排放污染物的小电厂的,因为目前制造污染是无成本的,治理污染是有成本的。因此,为了电力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立有利于推广应用新技术的法律体系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机制,使科学技术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