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
发布时间:2004-06-23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
行业资讯
人浏览
依靠技术创新提升纱线竞争力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是提高纱线质量不仅仅要用新的技术,设备制造企业对纺纱新工艺的了解,设计人员设计意识的改变,纺纱设备中专用配件质量的过关,纺纱企业总工程师对新兴纤维变化的把握,对混纺交织工艺的掌握等等,6月12日~13日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主办、《棉纺织科技》、中国纱线网协办的“2004年全国棉纺织行业纺纱技术年会暨‘马佐里(东台)中国棉纺企业总工程师论坛’”让近200名与会者对上述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工艺是保证成纱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如何提高成纱质量一直是纺织企业非常重视的话题。与会专家纷纷认为,对纺纱企业而言,设备是基础,工艺是核心,管理是保证。其中,工艺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因为工艺的合理能够弥补设备的不足,进而纺出好纱。但光设备好,工艺不合理,也难纺出好纱。工艺质量指标评价的目的主要是考察所采取的工艺措施是否合理。以开清棉为例,过去开清棉的工艺强调的是棉束小、除杂效率高,但是结果却使短绒棉结增长过多。
经过企业反复试验,开清棉工艺原则的要领是“流程要短、机幅要宽;开清柔和、混和有序;短杂兼顾、合理分工;轻细抓棉、匀全高效;早落少碎、气流保证;匀喂轻打、少伤纤维。”当河北的老专家进行宝贵经验介绍时,来自山东曲阜纺织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称,我们在开清棉的工艺中进行过多次试验,但某些地方的质量总是不到位,听了专家的介绍很受启发,回去以后我们一定要再仔细琢磨。
让工艺路线更加合理,进而实现产品质量的最优化,是此次会议上传递出的重要信息。
织造企业对下游的了解应是零距离
随着我国国际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竞争环境越来越严峻,对产品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纺织企业对设备的适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实事求是讲,纺机设备更新改造的速度和纺织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记者在常州采访过一个纺织企业,企业老总对记者说,我们买进的所有国产设备一进厂几乎都要在一些关键地方进行二次甚至多次改造,尤其是牵伸、摇架、上下销的结合部包括锭带,才能适应企业产品开发的需要,为此,企业专门成立了设备改造组。其实这种现象在纺织企业并不是个案。
本次会议上,来自江苏某纺机企业专门负责精梳机设计的技术人员对记者说,我光知道棉可以和化纤混纺,没有想到现在纺织企业都在进行混纺交织的开发,而且除了化纤,还有毛、麻、羊毛、羊绒的混纺,不同的纤维就有不同的特性,设备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了解的东西太少了,他感慨道。
与会专家和企业技术主管在会上也反复呼吁,纺机企业的产品开发要跟着下游走,下游需要什么样的纱线和面料,织造企业就有针对性地开发,这样,纺织企业不用再进行二次改造,纺机企业的开发方向也更明确了,这对上下游企业都是一件大好事。对此,山东德棉的总工程师对青岛纺机的服务意识赞不绝口,认为青岛纺机的清梳联之所以被市场看好,关键是他们了解客户对设备的要求点是什么。
市场变化挑战传统技术理念
当浙江棉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也是本次会议协办方之一的中国纱线网主编王果刚先生对与会者的开场白以“我们厂没有总工程师,主要是没有我需要的总工程师”语惊四座。作为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认为,企业的总工程师不能只懂技术,或者只懂一种技术,这个面太窄了。他告诉记者,浙江棉纺织企业在产品开发方面尤其是新型纤维的开发、混纺交织产品的开发走在全国的前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总工程师,或者产品开发主管对市场变化非常敏锐,他们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企业的技术装备可不可以生产这样的产品,如果达不到,怎样设置合理的工艺路线最终实现目标。但前提必须是对市场的了解,这是最重要的,否则工艺技术再精湛,企业的产品不是市场需要的,一切都是空的。企业的总工程师不仅要懂传统纺纱技术,更要对新纤维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不同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了然于胸,才能是一个称职的总工程师。他的观点引起了众多与会老总的同感。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棉纺织专业委员会委员,原苏州新苏纶纺织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缪定蜀连声对记者说,太有针对性了,对我启发很大。来自河南、山东、安徽的众多总工们也纷纷认为受益匪浅。
其实竞争力的优势涉及到方方面面,创新包括方法、手段、技术路线等多个内容,但最关键的应是思维的创新,有了这个前提,一切都是可行的,纱线创新也不例外,这才是本次会议传递出的最重要的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