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国务院召开了西部开发工作会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6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重点任务及相关政策措施。为此,必须进一步明确我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原则和着力点。
一、我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原则
实施西部大开发,我市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不懈地办好“四件大事”,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一是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我市作为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之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重点是一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内涵贯穿于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中,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困难就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要把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改革发展全局,把全市工作置于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来思考、谋划和部署。
二是坚持把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西部开发归根到底是对人的开发,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西部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快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多地把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关系我们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我市三大经济区之间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城乡差距的反映,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应该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多地落实到农村,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协同推动。
四是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经过几年来大规模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把加快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优势资源、市场空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五是坚持把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西部大开发是中央从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贯穿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国家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不会减弱。一方面,我们要强化抢抓机遇的意识,用足用活国家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另一方面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形成“造血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自我发展道路。
二、我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着力点
我市实施西部开发战略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不少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农”问题严重,农民增收困难;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普遍低下;城乡二元化程度很深,区域发展极不协调;三峡库区产业支撑薄弱,移民生计困难;老工业基地“包袱”沉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起步艰难;基础设施“瓶颈”尚未得到根本缓解,生态环境建设形势严峻等。实施西部大开发,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瞄准六个方面,着力加以解决。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要更加着力于解决“三农”问题
1、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项目统筹安排,在搞好重点骨干工程建设的同时,把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县际公路和县乡公路建设,努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经济主体多渠道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各区县都应该立足本地实际,依托优势资源,确定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为重点,培育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一批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中心和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和健全农业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集散、配送、拍卖、营销及农产品对外贸易网络。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县、乡农业经济服务部门以及乡村农业技术员的作用,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
3、组织实施农村百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进一步理清和取消对农民务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工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就业的各种手续,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进一步拓宽农民参与公共工程、外出打工的渠道。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增强谋生的技能和能力。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要更加着力于加快发展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
1、优先发展教育。我市的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包括“普九”欠帐问题、中小学危旧房改造问题、高中阶段教育容纳不足问题、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力量不足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应统筹考虑,逐个加以解决。当前应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关问题。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更多的国债资金和专项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市和区县应共同努力,增加投入。各级政府应整合财力,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支持。在关注义务教育普及面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质的提高。
2、加强公共卫生尤其是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重点支持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农村医疗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和看不起病的问题。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安全预警机制,提高反应能力。
3、加强科技、人才、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加大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力度。立足于解决行业和产业关键技术,构建技术创新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真实施《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探索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快人才成长的人才开发机制。加强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促进党政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协调发展。研究实施特殊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我市工作和创业。加强各类适用人才和劳务输出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和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要更加着力于促进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发展
1、坚持全市既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农业方面,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业方面,做大做强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积极构建天然气化工及盐气化工、林浆纸、食品加工、矿电联营四大产业链,加快推进电子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等三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提速北部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业方面,搞好以商业中心、连锁经营、市场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双十百千”工程,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
2、以产业集群培育为重点,提升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强化我市产业内部联系、增强产业集中度,有利于促进产业园区特色化、专门化,有利于增强产业和区域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十一五”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市应结合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完善、提升、壮大汽车、摩托车、天然气化工业集群,引导形成仪器仪表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冶金建材、机床装备、纺织服装制鞋等产业集群,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以此带动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全市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3、充分发挥国家政策效应,立足水资源和江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业。我市是西部地区唯一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国家一类港口口岸的特大城市,水运在我市的各种运输方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若干意见》的出台,为我市内河航运业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应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改造和新建主要集装箱码头,完善汽车滚装运输系统,实施船舶标准化工程,加快骨架航道和枢纽港区的建设,力争到2010年前后,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集装箱、大宗散货、件杂等货物运输的最重要中转口岸,为云贵川等省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的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要更加着力于区域协调发展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初期,我市提出了因地制宜构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三大经济区开始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趋势。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形成三大经济区联动协调发展新格局。
1、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深化我市三大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完善三大经济区发展思路,明确各自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项目策划力度,建立项目库,使三大经济区规划更具操作性。加强三大经济区内特色经济版块的研究,如以移民带动型经济和城镇群为特色的“万(州)开(县)云(阳)经济版块、以天然气采输业和现代农业为特色的“忠(县)垫(江)梁(平)经济版块等,促进特色经济版块的发展。引导各区县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加强区县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2、按照“点、圈、线”型格局,引导和调整生产力布局。我市生产力布局呈现“‘主城一点’、‘环城一圈’、‘两江一线’”的“点、圈、线”型特征。全市的生产力布局应顺应这种趋势,立足各自优势,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主城一点”是整个重庆的“重心”,长江上游“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功能的核心载体,应主要布局都市型产业,通过对“环城一圈”的聚集和辐射,逐步实现“点”和“圈”的融合,形成“重庆大都市圈”,进而带动“两江一线”。“环城一圈”是“主城一点”的递延拓展区,应主要布局城郊型产业,同时成为“主城一点”产业转移的自然承接区。“两江一线”是“重庆大都市圈”的经济腹地,是“重庆大都市圈”与长江中下游联系的通道和纽带,应主要布局生态型和资源型产业,大力发展矿产资源加工业、生态农业、特色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
3、加强对三大经济区的分类指导,大力推进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专题会议的要求,加强对三大经济区的分类指导。都市发达经济圈应以追赶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加强城市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实施“通道战略”,充分利用要素资源集聚优势,将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做大做强。渝西经济走廊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尽快驶入发展“快车道”。三峡库区要在加强水陆空快速交通通道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同时,强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三峡库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优质高效农业、生态环保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为主体的新型特色农业,天然气化工及盐气化工、能源、矿电联营、绿色食品加工、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加工、丝麻纺织加工、建材、林浆纸等新型资源加工业,以及特色旅游业。在渝东南地区应突出少数民族经济、生态经济、边贸经济等特色,大力发展电力、锰加工、烤烟、林果、药材、畜牧、旅游等特色产业。
(五)实施西部大开发要更加着力于改革创新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西部大开发的强大动力,也是一项重大任务。要坚持推进改革创新,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努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各级政府应按照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的要求,真正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坚持依法治市,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推进法制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依法规范行政和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效率。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深入贯彻《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决定》,着力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准入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势产业发展,参股、兼并和重组国有企业。构建非公有制企业融资平台,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采用新型融资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和和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民营经济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3、加快构建新型投融资体制。继续培植和壮大交通、电力、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建设性投资主体,通过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提高信用等级和投融资能力。努力改善工商企业投融资体制,建立和完善出资人自主决策机制,引导企业改善资本结构,提高信用等级,增强资产重组和融资能力。打造投融资金融平台,争取更多外资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外资银行入股商业银行。加强对我市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指导,扩大证券市场筹集资金额度,增强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加大基础设施项目收费权和收益权质押办法的实施力度,增强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能力。不断完善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机制,拓展外资、民营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市场的通道,促进公用事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4、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有关部门应在深入学习、研究《若干意见》的基础上,结合重庆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创新我市各领域的政策方案,在适当的时候,修订《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衔接,进一步向国家对接、争取、落实库区退耕还林、解决库区产业发展滞后问题、内河航运中心建设等特惠政策,用足用活国家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条款,发挥政策的最大效益。
(六)继续加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西部开发以来,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基础设施“瓶颈”尚未得到根本缓解,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依然很重。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进一步搞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
1、抓紧推进西部开发二十项系统工程的400个项目。按照全市重大项目工作会的要求,继续实施年度“双百重大项目”工程,抓前期工作与抓在建项目建设并举,切实推动重大项目的各项工作。
2、有针对性地策划一批有份量、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支持。按照国家进一步推进西部开发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支持方向,重点在综合交通网络(特别是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重大能源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农村六小工程、农村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等方面加大项目的策划、论证、筛选等前期工作力度,争取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获得国家支持。
3、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以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工程和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工程。加强和改善城市管理,建立城镇市容市貌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按照“五结合”的原则,继续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加强水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快实施库区新的水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继续推进主城区“五管齐下”净空工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