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体制落后、技术落后等问题堆积如山,中国纺织业陷于困境,迫使政府实施了著名的“压锭”和向西部地区战略转移的计划,长期独占鳌头的国有纺织企业就此一蹶不振。
与此同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私营企业家们却纷纷转向纺织业,果断投资、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在短短的数年内异军突起,使中国纺织业迅速地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
1994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今东华大学)的王启明创办了福建省泉州市海天轻纺有限公司。这家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从原料、染化剂、助剂入手,全面提升面料和服装的性能。如今的海天轻纺集团已经成为世界化工巨头杜邦公司的合作伙伴,联手开发、推广干爽舒适的高性能针织面料。
同样,当年朱国民和他的伙伴们创建无锡市天然纺织实业有限公司时,看中的是丝光棉里所蕴藏的无限商机,9年后的今天,这家公司的丝光棉年产量已经接近万吨,居世界首位,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70%。
民营纺织厂的兴起给曾经陷入困境的纺织机械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1998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朱鹏将江苏省东台市纺织机械厂改制为民营企业,随后他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将55%的股份让给世界著名纺织机械制造商马佐里公司,换来的是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短短的几年里,企业规模扩大了70倍,成为中国棉纺细纱机制造的龙头老大。
这些成功的民营纺织企业走的几乎都是技术型、实力型发展道路:以先进技术和产品迅速打开销路,占领市场,走向成功。正如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指出的那样:现代纺织将彻底改变传统纺织以成本与低价竞争为主流的传统格局,将努力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平衡协调关系,将通过纺织产业新的领域、新的功能、新的价值,拓展新的市场和产业发展空间。
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民营纺织企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而且也为缓解就业压力、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中国有1800万人在纺织业工作,其中有大量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纺织业在中国经济和国际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3年,中国纤维原料的产量达到180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同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804.84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7%。
官方统计表明,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4年一季度,中国的贸易逆差为84.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4.2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却达到156.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9.2%。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不久前举行的世界纺织大会上预测: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世界纺织业将进入新的增长期。中国民营企业引领了中国纺织业的复兴,也推动了中国纺织业的国际化,并将推动世界纺织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