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即将来临,建设部为此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做好相关工作。节约用水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保证供水安全的有效措施。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一如既往,综合运用宣传教育、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措施,加强对城市节水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提高全社会对节约用水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切实履行职责,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把城市节水和保证供水安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和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增长和产业高度集中,城市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城市用水呈现出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随之而来的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而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及一些面源上的污染,使水源污染加剧,南方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出现水质型缺水的现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瓶颈。
节约水资源
创建节水型城市。我国城市节约用水工作自1959年启动,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9年后的20年,城市供水事业停滞不前,许多城市出现用水紧张,以“开源为主、提倡节水的方针”为主要战略;
第二阶段指改革开放后的前10年,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及水源开发速度赶不上用水需求速度,缺水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节约用水逐步向”遏制过度开采”转变,以“开源节流并重”为总体战略;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的最后五年,城市供水设施的建设已经基本满足大中城市的供水需求,但由于一些城市水源本身面临枯竭或城市水源被污染,因此提出“开源、节流与治污并重”的战略,城市节约用水已经进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第四阶段以2000年全国城市节水供水与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为标志,提出“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节约用水放在首位,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压缩高耗水产业、发展节水型工业、服务业,强化国家节水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力度、切实加强用水管理、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城市的节约用水。
2000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的要求。至2002年初,共有18个城市正式向建设部、国家经贸委申报节水型城市。经审核,北京等10城市于2002年10月被命名为全国节水型城市。至此,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调整战略
建立城市用水的良性循环。实事求是地说,单纯的节水并不能保证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如北京城八区的年供水量为5.5亿m3,而据北京水利局资料显示,北京密云水库净水量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逐年下降,2003年北京可利用水量减少了6.8亿m3,因此不得不调水缓解城市供水的不足。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我国主要着力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兴建大量的拦水、蓄水、引水、提水工程,不断扩大农灌面积,增加供水能力。我国大部分流域,对径流的利用率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其中海河流域与辽、太、浑诸河已达到60%%以上。应该说,在一定时期内,这种以“工程水利”为主要特征、以“大力开源”为主要思路的水资源管理战略,对减少洪涝灾害,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城乡供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正是这种水资源管理战略使我们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大批水库和河道快速淤积,导致洪灾抵御能力下降;天然径流锐减,河道断流频发,水生态严重恶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传统的思路和战略指导下,水资源管理重开发利用,轻节流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许多地方水源枯竭,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
人类活动实际上是对自然扰动的过程。在自然界的水生态环境中,水本身的自然循环是可再生的,可以通过自然的再生能力平衡水的损耗。而当人类社会出现后,水的自然循环之外,又派生出水的社会循环。简单地说,水的社会循环就是指人类从自然水环境中取水、用水再排放回到自然水环境的一个用水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是个对自然扰动的过程,当人类的水的社会循环对自然的扰动打破了水自然循环的平衡,自然界无法通过自身的再生弥补这种扰动带来的危害,水生态无法恢复,也就相继引发了水资源紧缺等一系列用水问题。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尽可能地减少对新鲜水源的消耗和取用,尽可能地少排放污水、废水,同时提高排放水的水质标准,减少对水生态的扰动,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我们在水的社会循环的基本框架中,在用水前加入净化,在用水中加入节水,在排放前加入污水处理和污水的再生利用,使水的社会循环形成一个由取水到供水到节水到污水处理,其中一部分污水经再生利用回到供水环节,一部分经处理达到复合水质要求后,排放至自然水环境,从而形成一个城市用水的良性循环体系。
城市水管理要从重视开源、节水上升到要重视污水再生利用和排放等多个方面。过去我们对污水的排放指标仅以满足达标排放,但这样的做法对水质的损害很大。如东北辽、太、浑河水域,抚顺大伙房水库处为二类水体,而流经沈阳就成为三类水体,流经营口就已经变成四类水体,也就造成了下游城市供水紧张的局面。因此要加强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形成城市用水的良性循环。如果不从水生态水环境的角度考虑,就无法解决城市用水紧缺的问题。
城乡统筹
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管理战略中,首先要进一步推进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不仅要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也要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加强节水。虽然长江流域地区从表面现象上看水源很丰富,但近年来,由于长江下游出现海水上溯,淡水反咸,水质型缺水现象日益严重。同时南水北调还将继续从长江引水,如果长江水资源、城市节水工作得不到加强,将导致长江水生态的破坏。同样,包括广州的东江、西江流域,都开始出现用水水源短缺的迹象,流量减少,缺水风险增加,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这些地区城市的节水意识。
第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逐步推进区域供水的概念,解决农村和农民的用水水质问题,提高农村、农民的用水安全性和标准。一方面由于农村用水人口增加而导致的供水增加,对水量的需求要增加,对水质的需求也同时增加,区域供水就是为了提高农村农民用水水质;另一方面,要以科学先进的手段,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将农村原来的粗放型用水改为节约型、高技术的节水的供水用水方式,减少水的损耗。要将城市的文明和城市形成的节水意识影响到农村。加强用水的计量,实行相对统一的水价政策,使广大的农村和农民形成新的节水意识,并引入污水处理和水污染防治的理念。
第三即建设城市用水良性循环的体系。要综合考虑城市供水、污水处理、节水、污水回用等问题。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必须改变水的开发和利用的传统模式,全面节约用水。力求在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情况和局面之下,提高用水效率和用水的效益,以抑制用水需求的膨胀。建设城市用水的良性循环系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以此为目标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并对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摘自:《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