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近年来制造业形势不错,但以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的要求来衡量,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仍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这些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机械工业生产的装备仍不能很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二是机械工业自身的发展尚没有解决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问题。
1、我国机械工业规模不小,但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不能充分满足国内建设需要
目前我国机械工业的规模虽然不小,在世界上大体排第五位,不少机械产品的总产量也已居世界前列。但总体而言,我国机械工业大而不强,规模大的是一般加工能力和普通机械产品,而真正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产品仍然比较薄弱。集中体现机械工业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尤其如此。尽管在国家支持下近20年我国在大型火电设备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若干新技术装备如燃气轮机、核电设备、抽水蓄能水电设备以及大型石油化工成套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的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装备类机械产品的进出口总体仍呈巨额逆差状态(2003年近400亿美元)。
2、作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主力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尚未摆脱困境
近年机械工业总体形势比以前好,但作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主力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仍然历史包袱沉重,社会负担很大,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还面临很多困难。与国际工业发达国家的同行相比竞争力还很弱。
3、关键技术过分依赖国外,自主发展能力薄弱
通过引进技术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至今仍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解决技术来源的主要手段。由于基础研究薄弱,用于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的投入力度不足。这种状况决定了我们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走,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难以掌握最新技术,在国际分工中不可避免地被定位于低端的不利地位,掌握不了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
4、高技能人才的比较优势有弱化的危险
高水平的研发人员不足已引起各方面注意,而高技能人才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一段时期以来,对人才的理解出现了偏颇,尤其是机械加工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高技能操作工人有青黄不接之虑,以至于不少地方对高水平的模具钳工、机修钳工和数控机床操作工人比高级工程师还宝贵,至于铸造、锻压、热处理等脏、累、危险的工种,高技能工人的危机更大。本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突出的比较优势之一是素质高的工人,但是错误的人才观正在导致这一原有的优势弱化。
5、在超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大起大落的风险
以发电设备为例。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发电设备的平均年产量约1600多万千瓦,2003年的年产量是3700万千瓦,2004、2005年主要企业的计划分别是4134、5477万千瓦。短短几年间,产量连年翻番。如此高的增速,我们认为除了还欠账及经济增长的推动外,其中可能含有不正常的成分,一是高耗能产业发展过快,二是可能与各电力集团抢地盘有关。我们非常担心现在的火爆是提前消耗了未来的需求,从而孕育着以后大幅滑坡的风险。
四、展望2004年,我国机械工业有望再创佳绩
展望2004年,对机械工业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从国内看,中国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将会不断深入并取得长足的进展,由此带来的各种机会大量涌现。“三农”问题极受国家重视,预计农机行业将会回暖;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虽趋于平衡发展,但仍会保持相当规模不会迅速走低,对工程机械工业的需求仍会看好;电工行业、重型行业任务在手,供不应求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汽车行业、机床行业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预计对机械工业发展的需求不会有太大波动。但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不合理重复建设的治理,可能影响某些产品的市场,相关行业应有所准备。
各种迹象显示,2004年中国机械工业仍将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趋于平缓;许多重要机械产品可望继续保持增长,汽车产量可达510—530万辆,其中轿车可望250—260万辆;发电设备4000万千瓦以上;数控机床4万台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