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鞍钢重新崛起的报道已有不少,今天我们仍有必要把发生在沈大经济带中部的“鞍钢奇迹”,放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这一大背景中,审视它所蕴涵的深层意义。
意义之一:老基地孕育大潜力
鞍钢是共和国最具典型意义的“长子”企业。
建国50几年来,不要说所产钢材在多种意义上支撑了国家的产业基础,单上缴税利一项就高达700多亿元,相当于国家总投入的13.5倍。并且,前后输出6万多人才,遍布全国冶金企业。
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进入改革攻坚阶段,而鞍钢作为“长子”在奉献了几十年之后,一身伤病,却要带着长期未能休养生息而产生的设备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人员包袱沉重的担子重新上路,投入与自己抚养长大的年轻弟妹们的“平等竞争”当中。一度,鞍钢濒临亏损。
但老基地的老设备、老人才,一旦更新了观念,发展潜力不可限量。
用自1994年以来一直主政的鞍钢老总刘玠的话说:“我们有一个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特别是技术队伍,这是老企业才有的,是多年实践锻炼出来的。此外,有一批可以盘活的资产,土地、人员、厂房。由于有这些,建设周期可以大大缩短,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意义之二:老基地完全可以走一条“多快好省”的改造之路
站在今年8月刚完成改建的中板车间,我们不禁为鞍钢“大拼盘”式的改造所折服。
这是一座在四五十年代基础上改造的现代化厂房,中板厂长指点给我们看,厂房一段故意裸露着原有的框架结构,与新装修形成富有震撼力的对比。
整条电脑控制的中板轧制生产线上有鞍钢厂内外7个厂家的旧设备,最老的一台是原车间几十年前的旧东西,但关键部分采用了德国、美国最新轧机主控设备,精度极高。
全部改造6月中旬开工,8月下旬即完工,比国内同类改造用时少一半。耗资1.3亿元,也仅为同类项目的1/2。2003年内全部投资即已收回。
站在这里,望着对比鲜明的厂房和浑然一体的生产线,你会深深理解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为何会提出期望:“振兴辽宁,鞍山要先行,鞍钢要打头阵”。
刘玠谈起鞍钢振兴之路来毫不掩饰,坦率而实在。“鞍钢没什么秘诀,就是老老实实按中央要求,搞‘三改一加强’,走‘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改之路。一句话,盘活一切可以盘活的资本,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不能贪大求洋。老就是老,老有老的优势。打个比方,宝钢可以争五六十亿搞热连轧,鞍钢不行。因为宝钢没有,要全建新的。鞍钢有,修旧利废,关键地方上新的,少花钱多办事。”
鞍钢人勒紧裤带搞改造,“九五”期间,鞍钢实现了全冷烧结矿、全转炉炼钢和全连铸;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780热轨机;建成国内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700短流程连铸连轧生产线……,整个“九五”共完成投资137.5亿元,与国家批复相比节约76亿元。整个投资回收期只有3.7年。
“十五”改造又是硕果累累,3200立方米的高炉建成投产,无缝冷轧和新涂钢板投产,中板厂、原板厂改造投产等等。
产品上,高精尖产品不断涌出。德国标准的轿车面板、高速铁路使用的高速重轨、号称板材深加工终极产品的彩色深层板,相继问世。
今天的鞍钢,已从“老基地”一跃而成具有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钢铁企业。2002年,鞍钢铁钢产量双超1000万吨,成为继宝钢之后我国第二个年产铁钢双超千万吨的钢铁企业。如今鞍钢人自豪的是,这样一个产量规模,是在品种优、质量好、效益好、产品结构得到调整、板管比达到85%的前提下实现的。这一年,鞍钢实现利润12.15亿元。
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鞍钢税利又有大幅度提高,但刘玠不追表面数字,他在扎扎实实挤自己资产的“水分”,他忘不了中央领导的叮咛:“刘玠呀,现在市场好,赶紧把自己养胖、养壮一点呀。”
客观说,鞍钢改造得到了中央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一条是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筹资,鞍山新轧在香港和深圳上市融来巨资,一条是债转股转了63.66亿元。
但鞍钢更是在背负着极为沉重的人员“包袱”下爬坡成功的。仅主业人员精减一项,从1997年到现在减掉了2万人。
但长期企业办社会积累的大量冗员,仍是鞍钢前进的最大障碍。
“企业不能办社会,不能再办下去了,因为我们面临的对手都是不办的。”刘玠加重语气提到威胁已很具体,韩国浦项钢铁已在大连建厂,建彩板生产线,竞争已到家门口。
“宝钢两万人干到1000万吨钢,我们16万人。浦项是8000到1万人干2000万吨钢。你不能说我们这里是好的吧?企业的本事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效益。我们16万人,每年减10%,这个口号不正确吗?但减下来的人哪儿去?”
东北最大的难题可以说就是人员问题。已谈了两年的鞍钢重组本钢一事也是在这个问题上卡壳。
环视周边,海外大企业虎势耽耽,民营钢铁企业又如雨后春笋。而鞍钢自己,每走一步仍要付出比别人多许多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