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最后一天,首钢股份的20亿元可转债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同一天,记者从首钢集团获悉,历经压产、迁建、非典的首钢,2003年经济效益创出十年来最好水平。
年初,首钢董事长朱继民就向外界宣布,首钢要采取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重大战略步骤,来构筑超前的竞争优势。其中,在钢铁业产品要向两个50%迈进,即“双高”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占总产量的50%,其中一般企业难以生产的尖端产品占50%。另外,北京地区部分钢铁生产能力向外转移,建设高效精品新基地。
一年来这一战略已初见成效:首钢集团2003年销售收入达到466亿元,同比增长20.9%,实现利润5.9亿元,同比增长31.1%。钢铁业在北京地区生产规模压缩200万吨之后,仍然实现利润12.43亿元,增长50.48% ,其中“双高”产品产量315万吨,增长57.9%,多创利润4.3亿元。现代化的首钢河北省迁安钢铁基地也已初具雏形,2004年7月将竣工投产。
非钢产业是首钢结构调整的一出“大戏”,首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重点发展与钢铁业关系密切的矿业、电子机电业、建筑业,以及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既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很好地解决了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其中,电子业全年实现外部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56%。房地产业不仅拿下总投资54亿元的北京市危改工程“万年花城”项目,还在山东德州、河北南戴河、吉林郊河等地运作大型房地产项目。建筑业则承揽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6个,社会工程合同金额达32亿元,同比增长28%。而服务业也开发了早餐规模经营、物业餐饮托管、旅游
汽车公司等70多种业务。
据了解,首钢2004年的目标是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实现利润7亿元,钢铁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达到50%。到2010年,首钢钢铁业经济总量将进一步扩大,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得到根本改善。在北京地区则要形成由大冷轧厂等高附加值钢铁业、非钢产业和研发体系组成的首钢总部经济。
来源:全国炼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