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百余科技人员参与、历时3年半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2003年12月18日圆满划上句号。在科技部和云南省政府的主持下,40位国内专家学者认为,该项目是我国首次进行的湖泊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管理的重大研究,实现了大规模、多学科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集成与管理创新研究和示范,技术选择正确、适用,工程示范有效、可行,研究成果实用性和可推广性强,对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经过多年努力,滇池流域随着点源污染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大,面源污染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在2000年的总污染负荷中,由农村面源污染所产生的有机物,总氮和总磷成为入湖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其中村镇生活污水、农田氮磷化肥、农业固体废物、水土流失和暴雨径流是滇池流域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为寻求系统的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科技部与云南省政府共同立项,开展了“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与示范。课题由清华大学负责,联合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同济大学、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南林学院、云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开展了系统的面源污染控制与示范研究。
课题从2000年4月启动,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昆明市呈贡县大渔乡作为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基于滇池流域面源构成类型与输移途径,课题组提出了“源头控制、资源回用、技术实用、总量削减、优化管理”的总体研究思想,通过系统构建由面山到湖滨多层次的控制和减污体系,实现示范区内面源污染负荷的显著削减。由此,村镇生活污水氮磷污染控制、农村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台地水土和氮磷流失控制、坝区农田产业基地氮磷污染控制、暴雨径流氮磷污染控制、流域面源污染综合控制与管理等构成了课题的关键创新技术。
课题组通过3年半的攻关,在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与设备、工程实施、软件开发、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建设与运行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共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16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3项,形成了一整套面源污染控制的集成示范技术。项目的示范工程的建立与运行的成果表明,示范区内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总氮去除率达到85%;总磷去除率达到80%;示范区内进入滇池的污染负荷削减了50%以上,示范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5%,示范区内坝区单位面积土壤的氮磷化肥用量在1999年的基础上减少了50%。
研究中有关管理政策已转化形成为滇池示范区面源污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条例。
中国科技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