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企业资讯>中国测试仪器企业生存四法则

中国测试仪器企业生存四法则

发布时间:2003-11-12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企业资讯 人浏览
关键字:

测试仪器

导  读:


   今年“非典”期间,我国测试仪器产业得到了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在各大媒体狠狠地露了一小脸儿。“非典”之后该如何发展?《通信世界报》在对国内几所测试仪器重点厂商进行采访后,认为这一产业目前面临着生死考验,并提出了——

  众所周知,测试仪器的服务对象非常广泛,从人们日常生活到办公自动化,从传统机电产品到信息电子领域新技术产品,从企业生产到国防现代化,从产品质量测控到重大科  
技发展和科技现代化都离不开它。

  但国产测试仪器的技术含量跟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往往存在着3- 5年的技术差距。尤其在许多特殊的测试领域(如:移动通信测试、以太网络测试等),众多的专利技术被国外厂商牢牢把持,致使国内企业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一些传统的测试仪器生产企业不得不面对技术研发负担过重、生产线老化、产品落后、长期亏损的现实;另一方面,当以第三代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兴测试市场正蓬勃发展的时候,国内的测试仪器生产企业又因缺乏技术专利而被拒之门外。

  由于经济基础和技术实力的先天不足,加之企业入市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许多新近入市的企业从根本上放弃了自行研发、诚实生产的初衷,大肆地“引进”外来产品,并通过解剖线路、克隆芯片、反编译程序的方法,将别人的科技成果转为己用。但艾法仪器一位工程师指出, “这些厂商纵然有办法将我们的产品克隆,但是他们盗不走我们的技术 理念。只要我们稍一用力,他们必将跌入万丈深渊。”

  今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2003年标准与专利北京国际论坛”透露出来的信息表明,专利战略与标准战略的组合运用,已经成为实现技术垄断和市场限制的有效手段。早在2002年,美国专利商标局发布了21世纪专利战略发展纲要,以知识产权为手段建立对全球经济的快速反映机制。 2003年2月,日本首相小泉亲自挂帅成立“日本知识产权战略会议”,内阁专门设立“知识产权战略保护部”,矛头直指那些“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及生产技术的提高,已经对日本的产业竞争力构成威胁”的“ 亚洲周边国家”。

  面对这种形势,国内测试仪器厂商除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外,还需从以下几点加以改善。

  首先,对于国有企业,应当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按经营状况分三类进行改组。一是具有一定实力、经营状况良好的国有企业,要积极探索多种所有制实现形式,充分利用股份制的资产组织方式,吸引多方投资,促进其资本扩张,以加快这些企业的发展;要促进其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股权分散化, 以把这些企业完全推向市场。二是产品有市场,但是负担过重、经营困难的企业,可以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盘活其有效的存量资产,防止国有资产的进一步流失。三是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企业由于长期的亏损或虚盈实亏,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不断增加的,要下决心实行破产、关闭。

  其次,要通过“劳者有其股”的动力机制,把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作为“资产”入股,把主要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变成企业的利益主体,防止核心人才的孔雀东南飞。在行业中尽快形成面向市场,自求技术进步、自觉调整结构的新机制。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技术创新是实现结构调整、产品升级以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强大推进器,是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

  再次,在产品结构调整中一方面要通过做减法来抑制“长线”产品,而更重要的是在调整结构做加法时不能盲目地追逐市场热销产品的生产,一旦各地区、各部门同时不计后果上热销产品的生产线,其结果是造成该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和新一轮的产品结构不合理。各地区、各部门在产品结构调整中要坚决避免出现结构趋同的现象,不能让市场经济这只 “看不见的手”牵着鼻子走,而应当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关际出发进行合理地“预期”,保证产品结构合理化,保证我国测试仪器行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我国测试仪器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必须根据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和我国在国际市场分工中的位置变化来确定调整目标和方向,不能仅仅从国内市场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来判断产品供给的“长”和“短”。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情况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会因为外国产品冲击可能会“短线”不短。在结构调整中一定要把国内外两个市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nrusj6oalv9m.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制造业信息化将集中在三大领域

下一篇:分析:中国能源战略为何需实现转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测试仪器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