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国内地多个省区持续高温,一些省市拉闸限电现象增多,有的还比较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也是各大媒体报道的一个热点和焦点。我的看法,第一,这是自然的;第二,应当对热点问题进行冷思考。所谓冷思考,就是要冷静地分析原因,分析发展态势,分析思考长远的发展;冷静地思考如何通过深化改革来促进发展,如何把供应趋紧时的一些措施变成常态机制;冷静地思考今后遇到类似情况时的应急方案。
一、关于今年和今后几年的电力供需形势
总的认识是:全国性按年度来看,总体平衡,供应趋紧,存在地区性、时段性、季节性缺电,少数省市、地区平衡有余,部分省市基本平衡,部分省市、地区出现拉闸限电,在一定的时段会出现较多的拉阐限电现象,但这种较为严重的情况是短时期的,我们不应心慌,更不必惊慌。
关于产生缺电局面的原因,已经有很多分析,概括起来,就是需求的高速增长与多种原因造成的供给不足产生的矛盾。有人将此归咎于电力体制改革,是没有道理的。换言之,即使去年改革不启动,今年的缺电局面同样会出现。缺电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
1、十六大以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高潮正在兴起,许多地区的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东南沿海有些地方超过20%,据说个别地市超过25%,经济增长拉动着电力消费的快速增长。
2、近年来,空调和家用电器负荷增长很快,不少地区和城市的空调负荷占到高峰负荷的1/4—1/3,晚间的负荷高峰进一步攀升。这些年来,负荷特性也随之有了改变,过去,大部分地区全年的高峰负荷出现在冬季,现在大部分地区全年高峰负荷出现在夏季炎热的七、八月份。今年1-7月中旬,浙江省的最高发电负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3%,福建同比增长25.3%,广东同比增长24.3%。
3、今年气候出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异常情况。华东、华中部分地区的气候炎热,而且时间持续较长。华东,特别是浙江地区出现了60年一遇的高温干旱的天气,湖北武汉出现了百年一遇的高温天气。浙江省河流多,一般在夏季雨量较为充沛,但今年出现奇热的同时,又遇干旱,全省200多万千瓦的中小水电,在最需要电的季节发不出电来;由于电力供应趋紧,从邻近省份购买的电力供应量不足,加上华东要保上海,全省要保重点和人民生活用电,使得部分地、市出现“停三开四”(即每周开工四天,停产三天)的现象。
4、电力建设满足不了新形势的需要,而且也有分布不够合理的情况,可能最需要的地方反而机组投产得比较少。近年来,装机容量的增长赶不上发电量和用电量的增长(我国发电量增长率与用电量增长率大体相当)。近五年来,只有1998年和1999两年发电量增长低于装机容量的增长,2000-2002年这三年发电量增长均高于装机容量的增长,分别高出4.09、2.39、6.14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增加现有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来弥补。2000-2002年,全部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分别在上年基础上增加124、71、272小时,从1999年的4393小时增加到4860小时,2003年上半年又净增加192小时,全年可能增加300小时以上,即全国发电机组的综合平均利用小时达到5160小时以上,与1986年、1987年严重缺电的情况只差220多小时。其中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1970-1996年间的27年,火电机组利用小时均在5400小时以上,有6年达到6000小时以上,最高的1971年达到6540小时。2000-2002年,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分别为4848、4900、5272小时,2002年一年净增372小时。
从这几年的在建规模和投产容量的比例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七五”计划期间为7.12;“八五”期间为5.91;“九五”期间(1996-2000)为4.52;2001年和2002年分别为5.19和3.6,逐年下降。如果从1998—2002年的情况看,为4.36,这个比值一般应当在5以上。
今年下半年,立秋之后,气候逐渐变凉,早晚温差加大,使得晚高峰加大负荷的因素影响减弱,加上三峡的部分机组和一些大中型机组陆续投运,如不出现其他异常,前段时间部分地区较为严重的拉闸限电现象将不会再出现。总的估计,在电力供应上,三季度末将好于三季度初,四季度将好于三季度。
今后两年(2004-2005年),特别是在高温夏季,如果再来奇高气温天气,将可能出现更为紧张的情况,对此要有所预案。
到2006或2007年,总的供需形势将趋于较大程度的缓和。但是,我们希望我国经济能够保持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电力工业是装置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如果国民经济未来几年以两位数增长,电力工业的压力太大,目前的增长速度很难适应,政府应该及时加强宏观调控。
二、关于电力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电力与各行各业,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关联度极大,拉闸限电肯定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我的基本判断是,对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不会产生全局性的、持续性的影响。对全国来说,电力还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理由是:这种缺电,仍然属于区域性、时段性、季节性缺电,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缺电不能等同看待。从现有发电机组的发电小时数看,今年机组利用小时可能达到5160小时以上,但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相比,还有200多小时的差值,说明还有一定的潜力,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使之发挥出来。另外,如果加强电力相对富裕省份的送出工程建设,电力资源则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配置。再从今年国民经济的增长态势来看,上半年GDP增长8.2%。全国1-7月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分别为14.8%,19.8%,16。9%,14.9%,13.7%,16.9%,16.5%,呈出V字形。当然V字形的谷底是由于“非典”的影响,而不是电力供应不足所致。
电力发展与经济增长应当是一种紧密的关联关系、主动适应的关系。电力供需平衡是相对的平衡、动态的平衡;不平衡是经常发生的,甚至是绝对要发生的。只是在小的不平衡发生时,通过系统的自我调节解决了,外界看不出来而已。
有人单纯从电力弹性系数来看这种关系,应当说是不够的,特别是按年度弹性系数判断平衡或不平衡,缺电或不缺电就更加缺乏科学性。
从许多国家的发展规律看,电力弹性系数一般都经历从高到低的变化过程,我国也大致如此。从解放初到“七五”时期,大体都在1以上,“八五”至”九五”在1以下。从2000年至2002年的三年,电力弹性系数又开始大于1,有上升的趋势。但是,该上升趋势应是阶段性的,从长远来看,电力弹性系数还应该是下降趋势。电力弹性系数一般地以一个较长时期,比如5-10年来看,可以看出一些规律性。
评价供需平衡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机组利用小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缺电时期,火电利用小时数一般在5500-6000小时;在供需矛盾缓解的1998年,火电利用小时仅为4811小时。近五年来,装机速度逐年下降,从1998年的9.07%降到2002的5.34%,而同期发电量却在年年增长,从1998年的2.07%增长到2002年的11.48%。一个是供给逐年减少,一个是需求逐年增加,造成火电利用小时数快速上升,从1998年的4811小时升至2002年的5272小时。今年1-6月,火电利用小时数已达到2778小时,比上年增加237小时,预计全年火电利用小时将达到5600小时左右,进入了缺电时段的警戒区。因此,今后几年必须加快装机增长速度,才能缓解缺电局面。
三、关于“十五”电力规划的调整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提出了调整“十五”计划的建议。我们原来对整个经济发展的认识是滞后的,因此,原“十五”计划规定的一些数字、指标,实际上已经在去年年底基本完成。原来测定的速度相对也偏低,按照平均装机容量的增长速度,年均只有3.6%,现在看起来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用电量的增长速度原来测算只有百分之五点几,也不能适应现在经济的发展需要。这次调整把装机容量的增长速度调整到年均7-8%,后三年,每年至少要开工2500万千瓦,应该是可以了,但是按现在的发展势头,7-8%也打不住。总之,电力工业的发展又开始驶入一个快车道,这是发展迎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持续快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电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快电力建设进度。一要抓紧落实电力发展规划,完善电力建设项目布局。二要按照电力发展规划,加快发电和电网项目的建设进度,并继续实施“西电东送”。三要加快技术进步,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对老机组的技术改造,实现新机组的技术升级。
今年的国民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8%,保证电力供应将是一项十分艰巨和紧迫的任务。要充分发挥现有机组的发电能力,加强日常维护,保证燃煤供应,优化水库运行管理,确保电力生产。要改进电网调度运行方式,加强区域电力资源优化调度,在大区域平衡余缺,大范围配置电力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应继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电价改革,形成鼓励投资者办电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应认真研究落实经济政策和措施,鼓励大型、高效、环保电站多发电,合理引导用电。要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责任,确保电站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关于发电集团的“跑马圈地”与战略制胜
电力工业生产和消费的特点,以及建设周期长的规律,都要求电力建设要从长计议、平稳发展,在项目前期工作、建设施工、投产运行等方面保持稳定的规模,避免大起大落、忽冷忽热。目前,局部地区出现了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各地要求上电厂的呼声很高。针对这种现象,应坚持电力工业均衡、有序发展的原则,认真分析各地情况,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一哄而上,造成电力投资的过度超前,增加电力工业整体建设成本。
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工程正在全面展开,国民经济保持着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电力企业重组和体制改革后的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中央、地方和民营投资集团等各路雄师,各显神通,各出奇兵,办电积极性很高,这首先应当说是一件好事,这种形势给电力工业带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因为电力紧张而大起大落,过快建设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历史上有过这样的教训。今年以来,电力供应问题进一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呼吁,政府部门在调整计划,电力企业、特别是新组建的几家发电集团在抢抓机遇,争上项目,被喻之为“跑马圈地”,这种说法多少带有贬意,但应当引起注意。
实际上,在电力供应趋紧的形势下,发电企业争上项目是应当充分肯定的,至少体现了一种努力满足社会需求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为电力短缺,发电企业的日子未尝不好过;而电力过剩倒是会给他们带来不少烦恼。
要达到均衡、有序发展的要求,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准确预测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二是掌握用电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三是加强电网建设,使不同区域的电厂可以互为备用;四是在此基础上确定备用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合理比例。应当特别强调的是,这个比例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是不同的,这涉及到发电企业和用户的承受能力问题,不能盲目照搬。应制定符合实际的新的发展战略,实现战略制胜。
在当前电力供应日益趋紧的形势下,应当通过科学调度提高供电能力;通过价格杠杆引导需求,削峰填谷;应当加快电力建设步伐,增加装机容量,从根本上缓解供需矛盾。但是,也必须加强对保障电力供应与控制发电成本关系的研究,兼顾供电的保障性与经济性,以实现发电企业与用户的双赢。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