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特电机工业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根据工业发展对小功率与微特电机的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行业发展大约可分为五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54~1959年)。在这一阶段,第一机械工业部组建的北京电器科学研
究院建立了电机研究室,专门研究开发小功率与微型特种电动机,并附设相应的试制工厂,第一代的产品主要包括磁滞电动机、电机扩大机、自整角机、旋转变压器、交流伺服电动机、中频发电机、罩极同步电动机和交流换向器电动机等,但产量都很小。
(2)形成阶段(1960~1965年)。在这一时期,建成了许多专门生产小功率与微特电动机的工厂,如成都电机厂、北京市微电机总厂、天津市微电机厂、西安微电机厂等,还建立了几个相关的研究所,如上海微电机研究所、西安微电机研究所等,并对原苏联设计的几种小功率电动机和微特电机组织小批量生产,同时对相关的基础技术加强了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为设计新一代的微特电机奠定了基础。
(3)自行发展阶段(1966~1978年)。从1966年开始,自行设计了六种微特电机,即接触式自整角机、旋转变压器、交流与直流伺服电动机、交流测速发电机和磁滞电动机,接着又按照产品标准外形尺寸12. 5、 20、24、28、36、45、55、70、90、110和130毫米,设计成16种电机,并投入生产。这些产品与引进的前苏联系列产品相比,具有尺寸小、重量轻、精度高等特点,并具有更优良的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等优点。其中有几种产品的性能较为先进,例如ZKK系列电机扩大机、BF系列反应式步进电动机以及精度达到1″的环形感应同步器。但在这一期间,微特电机的生产规模没有明显扩大。
(4)调整发展阶段(1979~1989年)。随着各种家用电器和音响设备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微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办公自动化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及工业现代化的需要,都对小功率和微特电机的生产提出极高的要求。原来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全行业进行大规模扩展和加强技术改造。当时从国外引进了技术先进的设备,并新建了部分工厂,从而改变了过去的落后面貌,形成基于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如引进了
9条录音机电机生产线、步进电机生产线、众多的家电电机生产线和关键设备等。在这一时期,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用的42和57机座步进电机,并开始出口,开发了旧机床改造用的功率步进电机,还开发了宽调速直流伺服电动机等产品。
(5)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以后)。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打破了国企一统天下的局面,企业数量和产量迅速增长,出口量大增。乡镇和民营企业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竞争力有很大提高。国外知名公司开始在中国建立独资企业,从而形成国企、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三分天下的竞争格局。但由于生产发展 速度加快,这种局面很快被打破。目前,独资企业的产量为最大,出口最多,而部分国企逐渐退出该行业。在技术上,由于引进了西门子公司的交流伺服系统(3系统,中档交流伺服系统),使中国的永磁交流伺服电机得到较快发展,同时也抑制了日本电机在中国的高价销售。与此同时,还开发了开关磁阻电机、功率步进电机和超声波电机等产品。另外,无刷电机和电机控制技术也得到相应发展。
在这期间,中国微特电机的规模经营基本形成,但在技术上的发展速度还不快。
产经网-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