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物:太极楼宇科技系统事业部业务发展经理 刘广波
刘广波个人简历
在智能建筑行业从业7年。
1996年进入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任楼宇科技系统事业部业务发展经理,负责事业部的市场合作与项目前期规划工作。
--------------------------------------------
■ 关键语:
→项目经理在里面很关键,必须一心多用,把内部和外部的各类工作都协调好。
→这就是未来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偏向集成的管理和应用。
→目前整个智能楼宇行业的设计规范还有待完善,缺少总体的指导实际操作的标准和规范。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国家专业机构从事智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认证培训。
→在国外的楼宇建设之前,都会找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前期规划,这样,给后续的IT建设省去了很多麻烦。
必须一心多用
记者:做智能楼宇的IT厂商,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打交道的头绪很多,协调难度总是很大,怎么办?
刘广波:智能楼宇这个行业涉及的专业面广、技术接口界面多。任何一个项目,都要和投资方、用户、土建公司、设计方打交道,在工程上还要和机电设备安装商和监理公司打交道,头绪很多。为实现项目目标,这些协调管理工作都是项目过程不可忽略的。所以,针对智能楼宇项目周期比较长,项目管理协调任务工作量大等项目特点,从前期设计到后来的验收维保,项目管理者不能将目光仅集中在技术层面上,绝大部分应投入在项目协调和管理工作中。
记者:在企业内部,协调的需求也会很大,各个工程师所涉及的领域不一样,调配他们也有一些问题吧?
刘广波:从项目周期来看,智能建筑是随着土建工程的进行而进行的,一般从前期的规划设计到投入运行需要1~2年的时间,周期长使项目受到不可控力影响较多,需要投入的技术力量和工程师的响应能力要求比较高;另外,智能建筑本身涉及的面也很广,涉及弱电、网络、控制、监视、通讯、防雷布线等专业,相应需要的工程师也会比较多。一个项目,我们内部经常要组成十几人,甚至是几十人的项目组,由项目经理负责协调,多个项目在工程师需求上有冲突时,通过项目管理支持办公室协调解决。
记者:在这些内外的协调工作中,你有什么经验?
刘广波:项目经理在项目中十分关键,他是客户、项目现场各方、公司内部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的汇集点,所以要一心多用,把内部和外部的各类工作都协调好。一个项目两三年的时间内,不可能将所有调试开发人员固定在一个项目里,这样做对项目成本控制和项目队伍的提高都有许多弊端。项目经理必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类技术人力资源的使用有统筹考虑。很多时候,都是项目经理负责沟通,其他工程师根据工期进度进入或撤出项目。这时候,需要项目经理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
多“偏心”管理
记者:智能建筑在国内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0年,现在的概念与10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特色?
刘广波:1995年的时候社会上还认为,智能楼宇就是集成的概念,比如网络设备的搭建、硬件的安装等。后来集成的概念延伸了,整个智能楼宇逐步发展为从弱电集成到信息化集成的整体模式。因此,我们也把所谓的智能楼宇分成了两部分,一是智能建筑(IB),二是信息服务(IT)。这种分布规划和实施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选择,缓解业主方管理人员的压力等方面还是有实际操作意义的。
记者:从技术上说,未来智能建筑会有什么发展方向?
刘广波:现在有一个概念叫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管理。前一段时间,太极给北京市科委做了奥运场馆的中央监控系统规划,系统主要是把所有场馆中的机电设备做一个集成管理,并形成相关数据提供给奥运会组委会的管理部门,作为常规运作、应急指挥的基础数据源之一。我想,这就是未来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偏向集成的管理和应用。另外,随着建筑物内智能化系统的发展,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在人力水平、响应能力上越来越被动,新概念的智能化建筑在系统运行维护上也存在一定的商机,专业公司代维护的需求也逐渐明确起来。
记者:面对越来越向管理发展的智能楼宇,对IT厂商来说,该做怎样的准备?
刘广波:我们做了两种应用。一个是Web-BMS,它面向物业管理人员,他们通过这个软件,实现对所有楼宇设备、安全、环境、通讯等的综合管理。还有一个应用是IBMS,在设备管理的上层做一些接口,与上层OA、ERP管理软件进行沟通,这样,上层管理人员就能够实现对设备的监视、对人员的管理、辅助决策。
记者:既然要向管理发展,那么智能楼宇系统怎么才能与上层管理系统沟通?
刘广波:现在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接口——下与机电设备进行接口,上与MIS、ERP接口。仍然以奥运场馆的中央监控系统规划为例,我们现在正在给北京科委开发数据库,把社会上主流机电设备的接口都写入软件数据库中,这样,不用再为每个奥运场馆开发接口,只要在标准菜单上选择一下、做一下协议加载就可以,节约了时间。
外行指挥内行
记者:现在智能楼宇行业规范的情况如何,互相之间能兼容吗?
刘广波:目前做智能楼宇的企业较大的只有六七家。有从建筑工程起家的,有从机电设备安装发展到这个行业的,也有像我们这样从IT企业发展的。但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是,目前整个智能楼宇行业的设计规范还有待完善,各专业的行业标准很多,但缺少总体的指导实际操作的标准和规范。
记者:你们是如何进行自律和认证呢?
刘广波:国内有许多专业协会在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上起到了推广和促进作用,许多专家都有很深的见解。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国家专业机构从事智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认证培训。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认证培训和建委的土建项目经理培训专业性比较强,此行业现在亟需专业的认证培训,以提高整体的水平。
记者:在市场不规范、没有一定之规的情况下,IT企业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刘广波:应该讲,从信息集成拓展业务到IB和IT集成的公司在智能楼宇项目上是有一定优势的,但因为智能楼宇在投资和手续审批上属于土建总体工程的一部分,因此大多数都归建筑设计院进行设计。所以在招标时往往要求我们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做,这样往往造成我们很多的规划设计、系统选型的思路受到限制。中标后受到资金、投标管理规定等管理方面的制度制约,想做一下深化设计和变更往往手续上十分复杂。
记者:在处理这种用户、设计人员、专业人员的对项目理解不一致这方面,你们有哪些经验?
刘广波:现在比较常规的做法是,智能楼宇这方面的设计由我们自己做,但这样的情况导致我们自己既负责设计又负责执行,非常不规范。我们希望能同设计院在此方面有良好的合作,在系统的前期设计阶段就能规划出功能完善的系统。
记者:面对这种尴尬情况,国外怎么解决,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刘广波:我们做过一些调研,发现国外很少有做设计、工程和验收一揽子的IT企业。目前在国外,任何一幢楼宇建设之前,都会找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良好的前期规划,这样,给后续的IT建设省去了很多麻烦。
不过,必须看到的是,国外咨询公司的收费很昂贵,这种状况目前在国内,恐怕一时还是不能让用户接受的。
摘 自:中 国 计 算 机 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