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在我国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纵观智能建筑的产品化,仍有许多值得讨论的议题,比如不明朗的行业划分、不明朗的功能需求、不明朗的产品标准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智能建筑BA的产品化发展。
目前,建设部已出台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全国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工作大纲》、《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产品技术要求》等一系列试行标准,为智能建筑的设计、安装、施工及验收制定了相应规范,对设计单位及施工、安装单位的资质管理规范了BA产品的市场。
针对智能建筑BA产品发展面临的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恒业世纪电气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刘燕生。
规范BA产品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美国江森公司、霍尼韦尔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开拓了中国智能建筑BA市场,为中国发展楼宇自动化作出了贡献。如果说,早期开拓者主要以空调自控为主的楼宇自动化揭开了中国智能建筑的序幕,那么,现在智能建筑早已今非昔比,其需求已涉及暖通、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保安及人员出入等多行业领域,BA行业的划分已不再仅仅是技术的划分此点专家已有定论,更重要的是行政管理划分。因此,更需要考虑如何将暖通专业、空调专业、给排水专业、供电专业、电梯行业、保安行业等需要由BA系统进行完整监控的系统,在国内现状体制下,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例BACnet协议等等。
刘总告诉记者,早期设计院科室的设定是按专业来划分的,现在更需要考虑如何将各自为政的专业设计统一起来,寻找一个领头羊,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楼宇自动化,以节约各种资源。
目前,企业的BA产品鉴定是归属于建设部还是其它行业部门?相关标准制定及鉴定的归口单位到底是谁,不得而知。
现在国内智能小区的建设如火如荼,这对国内企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因为国外著名企业还未涉足具有中国特色的该产品市场。但是智能园区的功能需求在大部分开发商脑海中并不明朗,许多开发商只将智能化作为售楼炒作题目,并没有真正理解客户的需求,并未对它今后的实施负起责任。
开发商的利益与园区物业及住户的利益往往并不一致。智能化带来的运营利益与开发商的前期投入并未有机的结合起来,许多智能建筑中的BA投资也是如此,如果开发商的前期投资与物业运营脱节的话,开发商不愿投资像变频器这样的产品,因为投资大功率变频器节约能源所带来的效益只与物业运营有关。
作为智能建筑BA的子集——安防系统,公安部技防办已有相关的部分产品标准及工程验收规范,它们的规范不仅可追逆到企业产品、工程施工,也涉及到物业运营。而作为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包括楼宇自控),建设部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工程验收规范,但它们只追逆到工程施工。
刘总认为,如何追逆到企业的产品、如何追逆到验收后的系统运营,是开发商对智能化投入的关键,也是系统集成商对产品选型及规划的关键。因为开发商只关注系统的开通,不注重开通后的运营,在前期方案中无论是开发商还是系统集成商都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系统长期运营利益。因为,多数开发商为提高中标率会采取大幅压低标价的方法,其后果不是牺牲产品的质量就是牺牲系统的完整性,两者均影响智能化的发挥。
上述因素正在制约着智能建筑BA的发展,刘总认为,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国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便将受到阻碍。希望尽快规约市场,建立行业协会,在政府相关部门指导下,壮大发展民族品牌的BA产品。
发展智能建筑BA系统的关键在于产品化
刘总认为,将建筑物所需监控对象在国家行业指导下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施完整的、相关联的控制与管理,是BA系统走向产品化的关键一步。
BA系统对各控制子系统形成一体化的关联控制,是BA系统在设备安全运营中,保障建筑物环境空间的安全、舒适以及实现设备运营节能的关键。
从设计院设计标准入手,为BA系统提供必要的运营空间,实施完整的配套从中控室到现场供电是BA系统产品化的重要保证。
许多现场案例表明,没有独立的弱电供电,无法保证BA的系统运行。非常明显的例子是三表抄送现场就地采用户内供电,导致无法保证供电的连续性。
在中控室,用电源插座连接220V电源,而摆在桌子上的普通电脑作为BA系统的核心终端,如何保证计算机系统软件的高可靠不间断运行?
刘总认为,要想BA系统的运行像通信产品一样实现高可靠不间断的运行,光靠国外的成熟产品远远不够,还应制定一套完整的从电源供电到提供必要的环境空间及工业化的工艺结构像现场控制箱等的要求,以保证良好的运营环境。
这方面,国家对行业的管理特别重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市场,是产品成熟化的标志。上万家的安防企业,上千家的给排水、变配电、工业自动化及相关行业厂家均在打智能化的大旗以求得一部分市场,如何定义智能建筑BA系统行业厂家,如何制定行业行规标准,关系到产品化的目标能否真正实现,也关系到BA市场能否走向规范。
刘总作为一名电信工程师,在上个世纪80年代目睹了国内通信交换机行业的发展,也经历了消防电子行业的风风雨雨。面对强大的欧美电信供应商,华为、中兴等一批国内企业用自己的技术、拼搏与汗水,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占据了国内90%的市场,现在正向国际市场冲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海湾公司、利达公司、狮岛公司等一批民营企业借助行业政策的东风,也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占据了消防电子行业80%以上的市场。
上述两个行业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均由国外大企业产品所垄断,特别是通信交换机市场,当时的技术差距、资金差距比面对江森、霍尼韦尔等公司大得多。因此,与国外著名企业竞争,刘总充满信心,他认为智能园区这个中国特有的个性化产品市场前景是广阔的。“加速智能建筑产品化,壮大民族BA品牌”是刘总对记者采访的一个总结性回答。
摘 自:中 国 房 地 产 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