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关于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示精神,积极稳妥地推动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于去年发文布置在全国部分大型灌区结合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开展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一年来,各地水利主管部门组织灌区编制了信息化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试点工作。
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5原则
科学规划
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规划是灌区信息化的基础。可以说,做好试点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是试点工作成败的关键。
分步实施
灌区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大体可以分3步实现,也就是说2005年为第一阶段,2010年为第二阶段,2015年为第三阶段。
因地制宜
灌区信息化建设必须充分了解本行业应用现状,结合实际情况牞运用信息化手段切实解决灌区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北方灌区主要关心的计量、水费计收问题。南方灌区关心的是水资源配置调度,特别是多水源联网调度。经济发达地区可搞一些水情自动化测报、渠系自动化(包括闸门自动控制)、对主要建筑物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等。
先进实用
要尽可能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依据本专业最先进的流程和组织结构思想,保持应用系统的先进性和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保证系统的开放型和兼容性,为系统技术更新、功能升级留有余地。要适应未来功能升级的要求,使系统具有开发性、兼容性和扩展性;应优先选择符合开放性和国际标准化的产品和技术;数据规范、指标代码体系、接口标准都应遵循国家、水利部及国际规范要求。
高效可靠
要详细制定系统安全的解决方案。系统设计及建设根据要求达到相应安全级别,确保系统运行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保证灌区管理业务信息在可控的前提下共享和发挥最大效用。
用技术和管理手段全面提升灌区信息化水平
灌区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灌区管理的现代化,建立一个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以高速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网络为手段,以3S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现代化灌区管理系统。
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目标是运用先进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手段,通过试点、示范,初步建立起能提高灌区管理水平、促进灌区技术优化升级和提高用水效率的水管理信息系统,为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提供调度运行决策支持,从而为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6大系统构建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平台
信息监测、采集系统
信息监测、采集系统主要完成水情、工况、墒情、旱情、灾情、水文地质、土地、种植、气象等信息采集和报送,为灌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监控调度,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基础信息服务。根据灌区具体情况可分自动及手动两种方式。有条件的灌区可搞一些遥测、遥控,实时监测主要分水口水情信息。甚至对主要闸门、泵站、量水设施等工程的运行状况进行自动监视、测量和远程控制。
信息传输及计算机网络系统
建立高效可靠的通信网络系统。建立省水利厅-灌区信息中心-监控站-采集点网络结构,及时传输雨情、水情、工情、农情、灾情等信息,主要建筑物近场、远程动态监控信息,以及工程调度运行数据、语言、视频信息。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各类信息采集、数据库应用、用水优化调度、运行监控管理等应用提供服务平台。
综合数据库及信息处理系统
灌区综合数据库及信息处理系统建设过程处于核心地位。灌区数据库建设包括数据库结构的建设和数据库内容的建设。数据库结构指通过对灌区的剖析,对灌区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按照数据库设计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设计出结构上合理、技术上易于实现、满足应用要求、安全稳定的逻辑数据库和物理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则是根据灌区的实际情况,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录入工具将灌区的资料输入到数据库,使数据库成为一个具有丰富资料的数据库仓库,满足灌区日常管理和决策支持的要求。
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以综合数据库为支撑,根据上述信息数据源作为分析和调度运行的基础。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如来水预报模型、可供水预报模型、需水预报模型、多水源联合优化调度运行模型、水量调配模拟模型等,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分析,做出相应的用水决策。
水费管理系统
针对北方灌区水资源紧缺,收水费难问题,通过建立灌区水费管理系统,提高水费收支的透明度,便于科学管理使用水费,这是促进灌区工作方式、服务方式以及工作作风转变的重要手段。比如,山西夹马口灌区通过建立灌区水费管理系统,在全灌区大力推行“阳光工程”,实行计划用水、合同供水、按方计量收费,减少了收费环节和搭车、挪用现象,为从根本上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费计收机制提供了有益而丰富的实践经验。
办公自动化系统
以单位办公业务信息交流、共享为基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何谓“金水工程”
根据《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水利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又称为“金水工程”。灌区信息化建设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灌溉历史
灌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临河挖渠、凿井汲水的灌溉工程,公元前2000前后的大禹治水,不仅“因水以为师”,善于总结水流运动规律,采用“导”法制服了洪水,而且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诗经》上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这样的诗句。自此以后,商代的井田、春秋战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等举世闻名的水利灌溉工程也无不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先进省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晚。
湖南省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了研究和试点,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甘肃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灌区通过实施“948”项目,建立了灌区用水信息管理及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大大提高了工程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灌区用水管理水平。
江苏江都抽水站引进并研制的泵站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可靠,性能稳定,基本实现了“无人值守,少人值班”。
湖南韶山灌区、双牌灌区等结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研制开发了一系列适合国情的产品,灌区已基本实现实时监测水位、远程遥控闸门以及利用太阳能遥控启闭闸门和联网调度。
山西夹马口灌区通过建立灌区水费计收管理系统,大力推进以水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大大提高了灌区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密切了灌区与广大群众之间的联系。
国际灌区信息化建设先进国
国际上,灌区管理正朝着信息化、自动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普遍把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应用于水管理,实现集信息采集-处理-决策-信息反馈-监控于一体的调度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灌溉系统的优化调度。
美国垦务局将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灌区配水调度,将配水效率由过去的80%提高到96%。
以色列的灌溉农田采用了喷、滴灌现代灌溉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灌溉水平均利用率达90%。
日本灌区的水管理普遍采用计算机及自控等现代技术,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
摘自: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