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效、成本低廉且适合我国燃油特点的柴油机环保技术--柴油机红外再生微粒捕集系统,已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鉴定。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快这一环保新技术实际应用的进程,尽早解决我国城市柴油机排放污染问题。
由大连理工大学动力工程系内燃机研究所高希彦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多年对柴油机排放方面的研究,于2003年3月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柴油机红外再生微粒捕集系统,解决了国外催化再生微粒捕集系统不适合我国高含硫量柴油的难题。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指出,这一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可能对我国柴油车环保技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这一系统创造性地将红外再生技术、壁流式陶瓷及电子动态反馈控制相结合,具有过滤效率高、再生过程可控、使用寿命长、成本低、无二次污染且不需催化剂等优点,尤其是该系统能够适应我国的燃油品质(我国的优质柴油含硫量为2000ppm左右,是国外柴油含硫量的50倍),为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在我国的实际应用铺平了道路。
据介绍,柴油机红外再生微粒捕集系统可取代现有的汽车消音器,适宜城市公交车、旅游大客车及高速公路重载车辆,也适合于柴油机发电站。其微粒排放净化率大于95%,使用寿命超过10万公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该系统拓宽了柴油机燃烧时的冒烟极限,因而配合其他的物理方法,如推迟喷油及EGR(废气再循化)法等,可使汽车达到甚至超过欧洲Ⅲ号以上微粒排放标准的要求,因而其市场十分广阔。
高希彦教授指出,该项目具有初创性和成长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具有盈利水平高、资金投入回收快、抗风险能力强等特点,市场潜力巨大。且产品预期价格较低,单位价格约为2500-3000元,仅为国际市场的35%,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此外对于国外柴油含硫量较高的国家如韩国等,该系统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只要保证产品的性能可靠、营销方式定位准确,不仅可以在国内推广而且可以打入国际市场。
柴油机红外再生微粒捕集系统技术成果已研制成功将近半年,但仍未转化为产品投放市场,这一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摘自:机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