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有望下调至13%“半导体工业呼吁中国遵守承诺,废止对所有半导体施加的歧视性增值税。”这是美国半导体协会(SIA)一个月前就芯片增值税发表的声明中的主要想法。一个月后,国内半导体增值税制变化胎动。
记者获悉,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信产部、商业部目前已成立了联合课题组,对中国芯片增值税值政策进行研究,记者随后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杨学明处证实了这一说法。杨学明告诉记者:这一次课题组成立的目的来看是为了应对美国半导体协会不断提出的声明,联合课题组的成立将仔细研究目前现行的18号文件和51号文件。在研究结束后,如确认其中有不适合于WTO的进行修改。作为最后报告的起草组长,杨学明表示:目前对于18号文件的研究尚在进行之中,但目前的倾向是将消费类增值税率由目前的17%降至13%。
由于集成电路是国民经济、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产业之一,早在1986年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决定对集成电路等四种电子产品实行四项优惠政策,从销售额中提取不超过10%的资金用于技术与产品的开发;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经批准进口设备、仪器和备品备件,免征进口关税;企业免征产品增值税和减半征收所得税。同时国家财政每年拨款作为电子发展基金,用于支持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发展。早期四项优惠政策的推行和电子发展基金的建立,切实地推动了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1994年,国家进行税制改革,中国实行新税制时,取消了四项优惠政策。导致的结果是尽管当时适量增拨了电子发展基金,但国内的芯片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
为了进一步鼓励芯片企业的发展,1999年,在专家提议下,国家经贸委政策司与信息产业部组成联合小组起草了给予芯片企业优惠政策的条款,即后来在2000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18号文件。在与税务部门协商后,税务部门通过了对芯片企业税负达到6%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
在200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一次工作会议中,对18号文件进行了补充,形成了后来的国务院发布的51号文件。51号文件对部分芯片企业实行税负达到3%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的,并对集成电路的政策作了补充。当时鼓励产业发展的措施有:税收减免、投资优惠、进出口政策、支持研究开发、加强人才培养、鼓励设备本地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集成电路实施了优惠政策。
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博弈
正是由于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国内的集成电路开始出现了良好的的发展态势,并逐步形成在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带、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带、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带形成了集成电路的产业基地。
但一方面由于国家的政策扶持,使集成电路的产业规模得以形成,而另一方面国内一直实行以出口为导向的税收政策也抑制了国内集成电路厂商的发展:集成电路产品一旦内销将征收高达17%的增值税,而出口产品将被退还已征收的增值税。
正是国内出口导向的税收政策造成了集成电路企业产品内销的成本高于进口。而这就造成了从成本计算,集成电路企业直接从国外进口比从国内芯片设计公司获得订单更便宜。
这样的的结果是,优惠政策吸引海外投资者,对国内的集成电路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无论是北京、上海、深圳各地的集成电路企业面对这庞大的国内市场,处于利润考虑却只能接下国外的订出口,而这部分出口中又有一部分被重新进口到国内。
鼓励集成电路投资的芯片税制政策吸引的外资渴望得到更多的国内订单,而鼓励出口退税政策的政策又使这些厂商出于利润的考虑不得不拒绝国内订单,转向国外订单出口。这在国内集成电路厂商身上形成了两难选择。而这种选择上的两难,造成了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产业链断裂。
如果说51号文件让国内集成电路厂商面临两难选择,那么税斌下调至13%对这些厂商又有什么影响了?记者在就此采访了华虹NEC,其负责宣传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税制发生变化,作为企业希望有助改变目前国内芯片矛盾的市场,使企业能够更多的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目前国内的芯片企业一般只有国外订单。
而根据WTO文本要求,2002年1月1日起,集成电路成品的进口关税降为零,但由于制造集成电路的材料进口时尚需征收关税,税率平均为10%。这就使许多企业在新政策实施后成本上涨。而这部分上涨的程度大约在3%-5%。
这又使得更多的集成电路厂商对18号文件中的优惠政策得以保留,记者在就此事询问威盛公司的市场总监郑永健时,他表示:相信国家的相关政策不会发生太多变化,在适合WTO的同时,还是要支持国内现有相对弱小半导体产业。其不希望现有政策改变的愿望溢于言表。
中国芯片业艰难现状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数字,多年来,中国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情况下,集成电路企业销售额仅为世界集成电路市场销售额的1%左右,集成电路销售额占电子工业销售额的比重在美国为13%左右,在日本为15%左右,在韩国30%左右,而中国只有2%左右,集成电路销售额与集成电路需求额之比在美国使80%左右,日本为125%左右,韩国为140%左右,中国只有12%左右。
而在杨学明为记者提供的数字中,1994年以来,中国集成电路出口总额一直大于企业产品销售总额,集成电路进口总额也一直大于国内需求总额。2000年以来,在大陆新建、在建和筹划的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有十多处,已经投入的建设资金大约是30亿美元,而根据预计还有30多亿美元近期将陆续投入,60亿美元的数额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此前30年累计投资额的两倍。而这60亿美元建设资金的投入还意味着对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的需求将超过40亿美元,然而从2001年看,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的全部销售额只有人民币2亿元。
在近年来国内集成电路出现了的投资高峰中,上海中芯国际、上海宏力、上海贝岭、北京中芯环球、深圳深超、深圳先科纳米、四川乐山等芯片生产线项目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开工建设,“十五”期间投资额近100亿美元,长期以来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有所缓解。这些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将使我国芯片月投片能力达到60万片~70万片,其中8英寸硅片的比例将从目前的25%提高到55%。
尽管目前全国各地建设芯片基地的热情高涨,同时为吸引外资,各地都为芯片企业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者告诉记者:即便是中芯国际这样在国内比较大的芯片厂商,目前的情况也只能用惨淡经营来形容。不解决目前在政策上的弊端,国内芯片行业发展将始终不能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摘自 中国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