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与山东省日前达成协议,采用清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核供热反应堆,与高温多效蒸馏淡化工艺相结合生产淡水的技术,共同启动核能海水淡化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工程。据悉,在历经两年多的技术论证和实地调研的初期工作后,这一项目将于今年年底进入开工建设阶段。
在世界范围内,海水淡化技术在以色列等中东许多国家得到应用,成为一些严重缺水国家如沙特等国的基本水源。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资料介绍,目前国际上正在运行的海水淡化厂已接近13000个,日产淡化水量达2270万吨,而且还以10%到30%的年增长率攀升。我国自1958年即开始海水淡化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成的最大规模的淡化装置每天产水不过数千吨,根本不能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据清华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张作义介绍,海水淡化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淡化装置;二是热源。而大规模海水淡化最可靠、最经济的热源便是核能。目前如果利用核能技术,搞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工程,成本将会大幅下降。由清华核研院设计的低温核供热反应堆,是世界上首座投入运行的“一体化全功率自然循环”低温核供热反应堆,依托该堆进行的海水淡化实验工作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淡化水的成本一直被认为是阻碍海水淡化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采用清华设计的200兆瓦核供热堆供热进行海水淡化,总投资需要16亿元人民币左右,日产淡水16万吨,成本大约3.75元/吨,价格要大大低于自来水经过深度处理达到相同水质的成本。如果再依托我国强大的制造能力走设备装置国产化的道路,不从国外进口设备,还可以节省大批资金投入。另外,专家们还表示,海水淡化利用核反应堆作为热源,在安全性方面也不存在问题。
该项目选址在烟台,在2007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