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也许很难相信,一台收割机在田野里纵横“吞吐”之间,这块土地的土壤质地、肥力、产量、杂草病虫害、经纬度等信息,通过装在机器上的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设备传到了远方的控制中心进行分析,科研人员就可以据此对农业生产进行决策。日前,一种被称为“聪明收割机”的智能化农业收割机在石家庄试验成功。
记者在河北栾城县的麦田前看到,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电控制研究所的博士后苗玉彬打开手提电脑,屏幕上立即显示出这台收割机所处的经纬度、行驶路线和产量等各类数据。他说,这是一台装着“天眼”“触角”和“心脏”的智能化收割机,“天眼”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心脏”是被安装在驾驶室内带屏幕的主控单元,“触角”由速度传感器、割台传感器和冲量传感器组成。在收割过程中,驾驶员可以操作触摸式屏幕,通过“天眼、心脏、触角”等将农业信息发送出去。
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所胡春胜研究员说,这种收割机只是精准农业研究的一部分。从小处讲,传统的农业方式是在一块地里平均施肥、浇水、除虫等,而这套机械在获取信息后,就可以利用现代化设备“按需投入”,即需要施肥多的就多施,需要浇水少的就少浇等;从大处讲,它的利用可以获取我国华北甚至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信息,提供农业决策所需的资料。
胡春胜说,目前发达国家在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农业装备上配备电脑和全球定位系统,开展智能化农业已成潮流,由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能农业机械是精准农业的基础,被称为农业机械设备新的革命。2000年,中国科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进行“谷物联合收割机智能测产系统”的研制,同年10月试制出首台样机。2001年10月,这一系统在上海进行水稻收割试验并获成功。
据专家介绍,这套无线传输智能测产系统首次在我国小麦产区试验成功。为适应我国北方黄淮海平原地区小麦收获智能测产的需要,2002年,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所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在中科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进行冬小麦收割测产试验。在此基础上,专家又对这套系统进行改造,增加了无线远程传输等功能,终于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