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由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自主设计开发并自行实验完成的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SARS病毒检测方法在京通过专家鉴定,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填补了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空白。该课题是由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部针对SARS病毒的检测技术问题共同提出的,课题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仅用了18天时间就完成了课题的研究。
该方法是利用病毒分离技术和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将添加在食品中的SARS病毒有效富集、分离,从而达到快速检测食品中SARS病毒的目的。该方法不仅可用于食品中SARS病毒的检测,还可用于动物活体和植物产品SARS病毒的检测;方法简便、灵敏、快速、准确、可操作性强,可率先在检验检疫系统迅速推广应用。同时,这一成果的出现还将为我国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安全监测、预警和控制及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这就表明,该方法的建立将有效破除国外有些国家利用SARS病毒检测设置的技术壁垒,同时也可籍此加强对来自境外SARS疫区食品的检疫防范,从而切实维护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保护我国经济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
为防止SARS病毒传播,进入4月以来,国外部分发达国家陆续采取措施,对我国相关产品设置技术壁垒,限制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事实表明,这一技术壁垒一旦不能尽快破除,势必将对我国的食品出口贸易造成极大影响。国家质检总局李长江局长预见性指示检验检疫科研部门要提早准备,积极攻关,破除壁垒;国家科技部积极支持,及时将食品、动植物产品中SARS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列为食品安全重大专项研究内容。
然而,资料表明,目前虽然有很多国家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家都在致力于SARS病毒的控制及开展SARS病毒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学、分子生物学等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方法都是针对临床标本,对于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SARS病毒的检验,尤其是加工后或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的动物源性食品,迄今为止尚未有相关报道。
4月19日,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开展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SARS病毒检测方法研究,经过18天的艰苦攻关于5月5日宣告研制成功。
此次中国商检研究所研制出的检测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无误,科研人员特别通过在禽类产品、水产品和动物体液中添加SARS病毒,试验了不同来源样品的检测灵敏度,并应用该方法检测了10份不同来源的动植物产品。由于不同来源的标本其影响因素不同,在目前传染源尚不明朗的情况下,该实验所选用的标本显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种是与人类有密切接触的、有可能通过空气传播的家禽类,另一种是有可能经水源污染传染给人类的水产品类。实验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不仅可检测加工后的动物源性食品,也可通过动物体液标本检测活体动物及植物产品,因而能够彻底解决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SARS病毒的检测技术问题,破除国外技术壁垒,切实保证我国对外贸易正常进行。
该方法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简便、快速、可操作性强。检测任务只需技术人员使用实验室常规仪器上即可操作完成,因此该技术可迅速在检验检疫领域推广应用,满足国内市场检测及口岸快速通关的要求。
专家们除一致认为该方法具有鲜明的技术特点外,还特别强调,在当前我国SARS疫情严峻、国外设置技术壁垒阻碍我国食品出口的情况下,该方法的问世无疑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积极的政治意义。最后,参加评审的专家们对课题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展后续性研究工作提出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另外,需特别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尚未发现任何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存有SARS病毒,该课题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是因为破除技术壁垒的需要。敬请广大市民放心。
摘编自《科技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