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里有一则网络文章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曾和大家一起关注过一个让人扼腕的故事:2019年7月,47岁的无障碍出行推广者文军,不幸死于一场“无障碍通道被阻”的事故。
这一名致力于推动无障碍出行事业发展的先行者,却最终死于出行路上人为制造的“障碍”——这个无情的事实,既显得十分讽刺,也让人们不得不深思。
地铁上的绊脚石
在我们日常生活,地铁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而且十分方便,可是,有这么一个细节-站台缝隙,却成为我们残疾人出入困难的阻碍。
地铁站台的缝隙宽度大且有高低差,上下又困难?
图:缝隙宽度14厘米,一般轮椅前轮直径12厘米
图:高度差至少存在5至7cm
根据《2018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过去7年里,自国务院颁布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后,国内已出台475个省、地市、县级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法规、政府令和规范性文件,1702个地市、县系统都开展了无障碍环境建设。
尽管如此,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是,这些设施中 有很多无法真正利用。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7年的百城调研数据显示,国内无障碍设施整体普及率为40.6%,处于较低水准;除此之外,还存在部分无障碍设施被占用、维护不到位、设计存在问题等情况。
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尴尬呢?
其实,早在有这么一个国家对此做了很多应对措施。
在日本,残障人士在搭乘新干线火车之类的,也会有相关的乘务人员为这一特殊群体服务。例如:腿脚不方便的乘客乘坐轮椅下火车时,会有相关的乘务工作者提前为其装摆好便于轮椅出落的垫子之类,细节之处见素质涵养。上下楼梯都会设计的有成人和儿童的两种类型扶手,来方便不同的群体出行乘坐地铁。
我们国内也开始效仿应用
图为:为轮椅乘客出行提供便利 青岛地铁增设无障碍垫板(图)
那这样垫板到底有什么好呢?看一些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