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2019年3月10日,非洲埃航一架波音737 MAX坠机。
五个多月前,2018年10月29日,印尼狮航所属的一架波音737 MAX坠机。
同一个型号的波音飞机相隔5个月连续两次机毁人亡,数百人遇难。向遇难者致哀。
在这两次波音事故中,我们自动化行业人看到了几个我们熟悉的词语——传感器、自动化、可靠性、安全性。传感器故障?自动化程序错误?这些关键词最近成了全球关注的热点,这听起来有点耳熟的几个词,出现在波音737Max狮航事故报告之中,当时报告直指狮航737Max事故的原因是机翼一侧的传感器坏了,导致飞机失控,后经过不断分析挖掘,发现自动化操控程序MCAS系统是罪魁祸首之一。
黑匣子里的录音,是飞行员最后十分钟已知自动化操作系统发生了错误,大难临头了还在翻飞行操作手册,寻找破解自动化故障的解决方案,最后绝望地跟着飞机和机上几百个乘客一起坠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要放过任何一场危机,为了做更好的自动化。
初步调查表明:狮航空难是飞机信号系统接收到一个传感器假信号,飞机仰角传感器信号显示飞机“抬头”,所以飞机自动失速控制系统持续给出了“低头”的指令,机组人员与飞机自动失速控制系统搏斗很长时间,但最终还是发生了坠机悲剧。而埃航空难在飞行过程中也发生了不正常的爬升与下降及飞行速度超速的现象,这表明狮航空难后,虽然波音公司做出了安全复查和的适航公告等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可能并没有解决掉737MAX-8飞机的传感器与自动化操作系统安全隐患和设计缺陷,从而造成了埃航客机失事。
(来自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版)
空难的原因直指传感器故障与自动化操作系统有问题!
一。传感器有多重要
(来自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版)
波音公司几乎是承认了自动化操作系统配置传感器的可靠性出了问题,提供了错误的信息。
传感器是自动化控制可知与可控的数据信息源头。没有可靠的传感器就谈不上自动化控制的可知与可控的闭环控制。
好比是,比聋子、瞎子(不装传感器)还要可怕的,是遇到了不靠谱的人,嘴上还跑火车,还不告知风险的瞎指引,那能把人带到沟里去。
编码器是传感器的一种,位置、角度、速度的传感器,是自动化运动控制闭环的信息源头。
传感器——自动控制逻辑功能——自动控制实现的结果——信息反馈的闭环控制。
但是,传感器出错状态下的识别,对于错误的可知与可控可能更加的重要!
出错的传感器如果不可知其错了,错误的信息将误导自动化程序。
我在1月份《传动网》年会上的演讲中,提过一个概念:编码器(传感器)宁可它是坏了,也不可错了。传感器坏了是可知的,可以通过自动化系统逻辑判断没有反馈变化了而判断其坏了,但是错了提供错误的信息是不可知,这就会带来错误的程序执行,甚至是事故灾难。
本公众号前面的文章一再强调:
增量脉冲编码器是有较大出错可能的,可能因为干扰、停电而提供错误的信息。
实际上编码器用户已经知道了这个错误可能,而采取了开机找零的策略。
内部有计数器的伪绝对值编码器,内部有与增量编码器同样的计数器原理,因计数器出现错误无法知道,也会提供错误的信息。只是它出错率比增量编码器略低,计数器频次比增量编码器低了,过一圈增或减一次。但是它仍然存在出错概率。而且因为用户不可知,出错后果风险强度更大。
更为险恶的是某些卖进口品牌编码器的市场销售,其故意隐瞒其所谓的“绝对值多圈编码器”内部是有多圈电子计数器功能的,(例如利用韦根原理微发电能量替代电池的“韦根微发电记忆体编码器”),内部存在计数器数据一旦出错而无法可知的风险,以“没有电池”就是绝对值编码器的某种“先进新技术”误导编码器市场用户。这是让编码器用户处于对此所谓“绝对值编码器”数据盲目信任风险中,但是编码器是否真实有效绝对值编码不可知,对于风险存在的不可控,致用户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系数下降,存在安全风险于不顾。
自动化系统选用的传感器,需要知道一个面向传感功能,可能有不同种原理的不同传感器可选,每一种传感器可靠性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表现是不同,需要使用前根据自身使用场景对选型的传感器评估;
每一个传感器的出错概率大小需要评估;
传感器错误能否被发现需要评估;
错误产生的后果有多严重需要评估。
而在上述评估中,对于任何在卖产品时的销售人员,有隐瞒与掩盖真实性的有不诚信行为的厂家品牌,具有不诚信不靠谱基因的厂家品牌,从供应商名单里剔除。选传感器靠谱不靠谱,真的是很重要。至于怎么选择靠谱的,请继续往下看。
二.自动化
因传感器故障提供了错误信息后的一连串悲剧
——自动化操作系统故障无法识别传感器的错误继续执行
——导致执行结果错误
——而且自动化系统错误执行后的不正常俯冲错误的仍然无法识别
——没有系统大闭环,对不正常执行结果(飞机不正常俯冲)的安全监控
——并且还无法脱离致命错误的程序,即使飞行员发现了,拼命想控制住飞机
——自动化操作强制继续错误下去的结果,飞行员控制失败
——导致飞机失事,机毁人亡的悲剧!
自动化本来的目的是去帮助人的,结果是抢夺了飞行员的手动可操作的权利,结果反而因为上新自动化而送了人命!这有多荒唐!
某些自动化技术打着“新技术”“先进技术”“将来的必然趋势”的旗子,却增加了使用的复杂性,对于使用者的技术水平要求提高了很多,以技术足够先进的名义没有交给使用者充分的选择权与操作权利。这是过度宣传自动化新技术的“先进性”,而对人的不尊重。新技术对于使用者需要市场教育与培训周期,以及一次次的技术升级成本、使用结果试错成本,这些是否告知与使用者?这些都被严重低估了。使用新技术的试错风险被低估了。
飞机操控越来越复杂,连特朗普都要发推特抱怨,所谓的技术越新,越复杂,反而是帮不到人了,难道都要麻省理工的电脑去开飞机吗?空军一号(美国总统座机就是737老型号)不需要爱因斯坦开飞机!
三。识错与容错性设计
难道是发展创新自动化就有错了吗?不是!
自动化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只是需要明明白白、脚踏实地的发展,要自动化使用者明明白白的消费。并要清楚做自动化最终的目标什么?不仅仅是如何实现目标,还要如何普及性低成本的方便用户使用,还要如何在系统中设计加入识别出错可识别、判断错误,如何有容错性设计的安全性使用。
一个没有错误预判、识别和没有容错性设计的所谓自动化新技术,只是不成熟的半成品,不该匆忙投入市场让用户去做小白鼠。
在波音事故中,传感器选型什么原理的至今还没有公开,从原理上分析是否选型准确?是否在飞行这样大环境下,从原理与功能实现上选型可靠性最高的?目前还没有办法知道。那么这种传感器的出错可能性有没有?如何识别?出错概率有多大?有没有可能选用两种不同原理的传感器交叉互判识别?
我在今年传动网年会的演讲中强调,作为绝对值编码器(传感器)宁可坏了,不可输出的数据错了。选用“绝对值”的数据就是要求靠谱的,原始机械位置编码就已经绝对值的存在,而不是依赖计数器,电池记忆的和韦根微发电能量记忆的,多圈的信息仍然是用增量的原理计数器的,是伪绝对值。那么在后面的用户就需要知道如何识别编码器内计数器的错误。针对增量编码器采取的措施是开机找零,而针对伪绝对值编码器没有识别,也没有容错性措施设计。
另外,在机器开动以后还要时时识别并且回去找零吗?就好比飞机已经在在天上了,不听话了,飞行员还要翻飞行手册找救命的招数,结果是找不到办法绝望地奔向死亡?
传感器的可靠性、传感器容错性设计的冗余,传感器的多种原理多个路径的交叉识别的容错性设计,对于自动化实现的有效性安全性真的很重要了。
四。第二传感器,双闭环
波音公司在第一次印尼狮航事故后,公开了需要两个甚至三个传感器,并且提供两个传感器的比较,如果两个传感器对不上就要警示灯给飞行员,由飞行员判断并改为手动操作。
装两个传感器,相互比较,这算是事故后的紧急补救,但是升级套件是要航空公司自己买的,飞行员如何判断并如何手动操作需要飞行员培训,而波音公司大胆地使用了“数字化孪生技术”,让飞行员用IPOD学习模拟飞行。第二次事故的飞行员是“自己没有时间去学习升级技术”。大公司大品牌打着“先进技术”的旗子,却透露出一种冷冷的“傲慢”。
实际上加装第二传感器(对于编码器而言是第二编码器),确实是增加错误的识别性与系统的容错性。但是波音公司的匆忙应急的做法仍然没有做到位:两个传感器应该是原理不同,传输数据路径不同,采集的设备不同的独立交叉互判。
例如两个传感器只能判断两个传感器里面总有一个是错的,究竟哪一个是错的?该听谁的?
这一点波音的竞争对手空客320就做得更到位了——
如果用同一个原理的传感器,就必须用三个传感器(或者三个以上的单数)——用投票法,选取多数并设定为是正确的。
在风力发电变桨叶的自动化控制上,就是从每个叶片装一个编码器,发展到装两个编码器。但是原先装了两个电子多圈编码器在相同的传动位置上仍然是不可靠的,一旦电子多圈编码器数据出错,究竟哪一个对的?哪一个错的?“到底听谁的”?谁也不听就是停机检修,停机造成的损失可以购买这两个编码器了。
对于编码器及编码器数据,我们就会有两种容错性方案,一种是加装在不同部位的不同原理的编码器,例如一个在伺服电机上的编码器,另一个在机械传动末端的低速端,以防止原理上共同被干扰到,或者同一个部位的机械故障而无法识别。
另一种是数据采集的多次(单数)采集,用投票法选择多数设定为正确。但是用投票法只适用于纯绝对值编码原理的编码器,因为每一个数据唯一独立与前次可能的错误无关。而有任何计数器原理的增量编码器或者伪绝对值编码器,其中的数据是与前次有关而不独立的,如果前一次已经是错误的,后一次也必定是错误的,采样多少次都是无济于事的一回事,投票法已经失去了意义。
第二编码器原理:
例如下图的医疗核磁共振移动床的自动化位移控制。无人化自动移动床的自动化移动控制是用某知名的日系伺服电机控制的。但是因为机房内只留有一个病人待检查,为保证自动化移动床的安全性,在机械部分丝杠上通过同步带加装的第二编码器,(上海精浦的9600B系列的机械齿轮箱式真绝对值多圈编码器),作为定位和安全的第二编码器。
实际上医疗核磁共振床的磁场强度已经达到了3T特斯拉,这个特强磁场强度对于普通设计的伺服电机的抗干扰能力存在了风险,医疗设备现场上某知名日系电机也确实多次出现过数据与定位出错(并不是此款电机的问题,是这款伺服电机选用的是17位单圈绝对值加电池记忆,再加多圈电子计数器,计数器过圈计数时受到了严重的电磁干扰),而第二编码器选用的全行程绝对值多圈编码器的数据不受干扰历史影响的,选择采样三次(或以上)的读数,用投票法判断选择数据,可以大大提高了数据可信度与系统的安全性。
这套系统用多少了?用多久了?在18个月周期后情况怎么样?
实际上在经历五年上千套的在医院使用下来没有出现过一次数据错误,保证了这款国产化的医疗核磁共振影像设备的大量使用。
(关于这个案例我后面再有文章继续介绍)。
五。18个月周期
产品在市场上应用的品质性能可靠性反馈周期需要观察18个月。
这是新技术新产品市场反馈表现追踪的闭环思维。
2015年12月8日,美国华盛顿州伦顿,波音公司第一架737 MAX8在当地出厂。737 MAX是波音737系列的最新型号。
大约18个月后(实际上是17个半月)——
2017年5月16日,在遭遇发动机事故的短暂惊吓之后,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于周二,顺利向马来西亚运营商马印航空交付了首架波音737MAX客机。
大约18个月后(实际上是17个半月) ——
2018年10月29日,印尼狮航所属的波音737 MAX坠机。
两轮的“18个月”后大约是3年时间。自动化新产品是需要看三年后的市场反馈结果的。
我在过去的文章里,在QQ群里,在今年《传动网》年会的演讲中,已经多次提到了这个“18个月”的反馈周期时间概念。
我们必须重视自动化新产品的时间性客观规律。做新产品必须要有耐心与定力等待这18个月的思想准备。
作为想用新产品的用户,可以去了解提供产品的这家厂家品牌在过去三年、五年前在干什么,在过去十年里在干什么?他们有没有作过这样的新产品跟踪与关闭对用户负责到底的质量管理跟踪关闭流程?他们是如何对待使用损坏产品的态度?这是真正好产品的试金石。如果没有做过失效分析追溯,或者出现了问题是靠推卸责任,责备用户自己没有用好,市场宣传隐瞒负面并公关掩盖的话,或者做产品做坏了一个不做彻底,又转向去做另一个新产品了,哪一个赚钱哪一个是热点的就做哪一个了;是依靠大肆宣传市场推广的产品而建立所谓“大品牌”的了;那这家产品缺少一种把质量做好的可信度的基因,对于选择这家的新产品都需要谨慎对待了。
这里提供大家一个信息:据美国硅谷同学的介绍,全球的新产品统计后的三年存活率是大约仅仅10%。对于近几年热火朝天的互联网,这三年时间也许就够了,互联网直接面对消费市场,反馈周期快,迭代的更新换代快。
但是对于工业自动化,由于面对最终市场要隔了很多层,反馈周期长,工业的更新换代周期就要长。对于使用工业新产品三年后就要找不到了,或者做不好也不提高,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用户为之设计配套投入都成了入套,究竟是继续用下去,还是放弃改设计用其他的?这个风险不得不提前评估。
六。风险评估与第三方认证
新自动化系统在设计方案中,及投放市场前需要做安全风险评估,尤其是涉及公共安全和人生安全的更要交给第三方认证。
对于产品功能、性能指标的各项可靠性,关键的性能指标也需要交由第三方认证。
对于做自动化产品的企业,也需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于新产品的品质可靠性进行内外实验室试验与走新产品上市前的管理流程。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也需要第三方认证。
风险评估:对于系统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的风险做预判分析,以出现概率为一个系数,出现后果严重性为第二系数,出现错误可识别性为第三系数,错误出现后的可控制为第四个系数。
风险系数=错误出现概率系数x错误后果严重性系数x不可知系数x不可控性系数
我们为什么怕鬼了?不可知不可控是可怕的。
第三方认证,是在客观公正的标准条件下的审核认证。自动化元器件的可靠性可以以各种功能性能,分别做第三方认证。(例如,上海精浦公司的绝对值编码器的可靠性要求,第三方实验认证有EMC电磁兼容性、防水防尘(防潮湿)IP等级、抗震动等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都要交给外部第三方做认证)。
每一个产品因质量可靠性问题,是否会引起用户损失的风险,出现损失的后果如何承担,质保范围及质保期如何确定,都要评估都要做过。
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些公司为取得竞争成本及时间上的优势,急于投放新产品了,因质量可靠性而带来的风险评估和第三方认证没有做好。即使如波音公司这样的大公司也出现了错误:
《纽约时报》20日披露,被称为MCAS的自动化机动特性增强系统作为新的软件程序,在安全认证过程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报道称,3名消息人士透露,FAA高层会听取重大安全问题的吹风,但他们对MCAS软件系统并不知情。大多数飞行员在印尼狮航空难前都不了解MCAS。由于技术能力不足,FAA高度依赖波音公司自己的员工来认证飞机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为应对竞争,波音公司又推动FAA加速审批认证过程。曾在FAA从事安全监管工作的航空安全专家迈克尔·德雷科恩说:“波音公司和FAA简直就是共生关系,二者之间关系太密切了。”
波音公司对于传感器故障以及自动化程序错误带来的风险后果评估,最终居然是回到自己手上做的,风险等级被做低了。轻描淡写的以为多加一个传感器一个出错警示灯,就可以万事大吉,剩下的就是交给航空公司自己买单,自己升级、自己做飞行员培训了。
同样的,对于编码器行业,对于韦根编码器是否会出现内部计圈计数器的错误?编码器自身及接收设备如何判断这样的错误?由于用户相信其是“绝对值的”而没有做出一旦数据有错如何判别,出错后果的严重性有多坏的风险评估?当有国内的编码器经销商或者编码器用户向这些国外公司询问,这些韦根厂家从来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实际上国内有一家卖“进口编码器”的已经自己熟练掌握了拆开编码器外壳,换其中零部件的技法,而市场上仍然还在弥漫着进口的韦根编码器没有怎么出错的假信息。
七。失效追溯
失效追溯是自动化新产品在上市后对于产品使用损坏的态度。
真正的好品牌不在于宣传,而在于他们对于产品损坏后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很多进口自动化产品出现问题,进口销售就常常把责任先推给“用户自己不会用”,“没看懂说明书”,“用户现场接地自己没做好”“自己系统的电磁兼容性EMC没有做好”,“我们是进口的,不会有错,在别的地方“都挺好”,别来找碴”——因为无论是用户还是进口销售都信任进口品牌,尤其是几个大品牌,这样反而就没有机会认真去做损坏产品及不正常数据的失效分析追溯的机会了。这是态度出现了问题,也就谈不上会是好品牌了。
这次波音也是大公司大品牌,“大”到比目前中国市场上任何一家国内国外的自动化品牌都大吧?但是事故发生后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们吃惊地发现波音的失效追溯也做得失败——态度出现问题了。
事实上在3月10日飞机失事之前,波音公司早就知道了传感器可能出现故障,可能出现自动化操作系统因此而会错误操控的可能性,已经不是“评估”的,而是“失效”真实存在了。但是波音对于失效事件并不重视,没有做到追踪的“穷尽法”“逐项排除法”,去做到“事故可疑归零”与执行措施关闭。
追溯分析问题,常常要用MECE法,尽可能找出各种失效可疑因素,并做到穷尽法深入追溯到头:
中国航空公司所透露的波音给航空用户的文件:
实际上波音已经把锅甩给了航空公司——纠正措施是让用户自己去承担,去解决问题了。这个无法做到纠正措施执行关闭,失事飞机的飞行员手上的手册,临死都没有找到处置的解决方法。
——编码器损坏归类及数据出错追溯——根据我对于过去进口编码器应用的各种损坏(国外各种品牌)的追溯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
第一,原理的不同
第二,结构设计的不同
第三,外壳防护等级
第四,容错性设计
第五,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第六,温度范围
第七,抗振动等级
第八,厂家的失效追溯体系与质量品质管理闭环
(有没有做一品一码,每一个编码器都有独立唯一的编号,看外壳标签,这是对损坏产品返回做失效追溯的依据,也就是前面说的对于损坏产品的态度)
关于上述介绍的文章,请等待本公众号后续。
八。产品管理的闭环思维
如何提前可以面对新产品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后果?
包括提前让用户知道这种可能性?以及谁来承担后果?
这是一种新产品管理的闭环思维。
例如医生在开刀前都要找家属谈话,签字了才能动手术,这是提前风险告知。
据透露,在波音第一次飞机失事到第二次飞机失事的之间的5个多月内,波音公司已发现了问题,也有一些纠正措施,但是没有问题追溯归零,纠正措施跟进关闭,就还在继续飞行。
失事的飞行员没有接受新的培训、模拟操作与考核,他们没有被告知风险,他们手中的飞行手册里没有出错危险的处置的方法,黑匣子里面的录音,飞行员临死前还在翻手册,还是没有找到救命的办法,眼睁睁看着飞机带着157人向地面俯冲,,。
这太悲剧了!这事波音应该受到谴责。
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波音737 MAX接连发生两起空难,这导致美国检察官和监管机构开始行动,调查737 MAX的设计、生产和认证过程中是否仓促,波音公司是否忽略重大安全风险,同时低估飞行员培训重要性。这已经是刑事调查了。
实际上这也是国内自动化行业同样会面临的问题:一旦用进口编码器坏了,要么是“用户自己用坏的”,“用进口的就不会有错的”,要么就是要送国外拆开维修,一修需要等2到3个月时间,而能告知用户风险的很少(进口的“都挺好”,哪有主动告知风险的?)。而能帮助用户做分析和做好纠正措施的也很少,不怕以后卖备件生意丢了。尤其是一些“大公司大品牌”,产品线铺得太多了,要每一个产品样样仔细做好这件事,确实也是难为了做好这件事了。看看自动化行业的进口维修与进口备件生意,养活了多少家公司。
九。大公司大品牌的“外包”
这里就提到了大公司、大品牌的外包。波音是家大公司,波音是大品牌,波音的供应商应该也都是大品牌的正品。事件透露波音为节省成本,抓紧时间上新产品,软硬件都有外包。
最近二十年来全球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了应对市场竞争降低成本下还要做大“作”强,全球的大公司都玩起了收购、并购、外包、贴牌。“大”确实是大了,而“强”却可能是“作”出来的。大公司大品牌与外包、贴牌的现象已经极为普遍性。前面文章有介绍耐克球鞋外包给越南,品质监管出现了问题,此次波音事件的传感器与自动化软件据传也都是外包的,外包的目的是降低成本,所以不太会去欧洲与日本,硬件倾向于东南亚,软件被透露是外包给印度公司的。
为什么没有外包给中国?关键核心的自动化元器件与软件很少会外包给中国。同时中国正在进行大飞机计划,,,
中国市场上的编码器,外包与贴牌的现象也很普遍,而外包贴牌产品的风险评估、失效追溯与产品闭环管理很难很好实现,有了问题隔靴蚤痒,常常就把锅甩回给了用户了。
外包、贴牌,供应商管理是否能够都跟上?外媒对于波音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新技术需要的一次次升级,升级成本付出谁来买单?
大量现场调试维护的培训谁来买单?
试错的成本、被迭代抛弃的成本谁来买单?
这些问题对于外包的产品很难回答。
这些问题可以多问问,这几乎是对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识别的试金石。
尽量了解编码器是否贴牌的,能避免的就避免购买外包贴牌的。
十。自动化新技术为谁而服务?企业文化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自动化了?
我过去的文章(给和尚卖木梳)提到过一个疑问,自动化新技术到底是为谁而服务?
传感器——自动化控制系统1——自动化设备系统集成2——设备1——设备2——民生产品加工厂——物流销售——消费用户
我们编码器(传感器)面对的客户利益究竟是看到了哪一层?我们为哪个客户利益负责?
这是企业文化问题。
如何面对市场竞争与企业文化理念的平衡?
这是企业文化问题。
波音是一家优秀的大公司。过去的企业文化很有名。
波音737老款飞机是1967年的产品,非常的经典,曾经被誉为最安全的飞机,美国总统乘坐的空军一号就是这款波音737。老款737是液压传动操控系统,几乎所有飞行员都熟悉那样的操控系统,737的模拟机是飞行员培训的基本。
那它为什么还要搞自动化新技术呢?
据称是因为欧洲的竞争对手空客。空客A320neo首先进行了数字技术革命,并且发动机更加省油。
自诩为世界上技术样样领先的美国人的脸挂不住了。外界披露的种种信息表明,为了尽快推出波音737MAX以应对空客A320neo,波音在737上动手脚,搞技术改进的方案,是在几个月里就匆忙做出来的,并且在所需的传感器、自动化软件的选型上,在供应链管控、质量管理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波音的数字化电传飞控系统,不成熟有问题,一次次升级补漏洞是要航空公司买单的,来不及补漏洞就要机毁人亡。
而实际上,波音公司这样伟大的公司(特朗普心目中的美国冠军企业),也是被匆忙就上新技术而害惨了。
面对各种“新概念”,“新技术”,既要学习,也要冷静思考,对于某些“数字化转型”的新概念的噱头,实为国外某些大公司先期已经投入的优势资源的包装推广,是其利益最大化的推销手段。
我们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在对于各种新技术、新概念的崇拜、追捧中,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上新技术?目标是什么?我们是否有这样的技术实力,和是否有这样的供应链基础?是否有等待18个月的闭环的思想准备?
对于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需要等待新技术成熟,投入成本下来后,再去跟进,以免一次次升级与试错成本,而被割了韭菜。
————
自动化新技术究竟是为了谁?
是为企业的市场竞争,生怕被新技术甩下?
是企业的产品更好卖,有更多的盈利?
是需要上新技术概念,拿到政府政策鼓励补贴?
是需要做大做题材,为了上市?
还是去面对最终的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生需求?
去面对企业自身技术实力与管理实力与供应链上的基础?
对于波音飞机,事实上民众坐飞机是为了快捷与更安全,究竟用了哪一项新技术对最终用户来说,并不需要知道。只要更安全!
例如我理解的绝对值多圈编码器,我们的产品究竟用到了哪里?技术支持服务与产品可靠性有多重要?做产品的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是否有同样的认识?
这是企业文化。
国防——需要绝对值编码器的可靠,确保各种情况下的可靠应用,国防强大了就不会打仗,老百姓生活就幸福,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依靠的是国防实力。这是这些绝对值多圈编码器面对可能要打仗时,必须要有的高品质可靠性要求。
水利系统的水闸自动化联网,关系到防洪防台时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危,去年台风三次正面关照上海及上海周边地区,几百个水闸自动化担负起防洪防台防涝的重压,上海精浦绝对值多圈编码器多年在水利闸门开度自动化上无数据出错,可靠性经得起考验。这是为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产品高性能品质的要求。
医疗影像设备:核磁共振床,X光机的枪与靶的同步等等,检查时只留一个病人在房间内,无人化自动化程度高,关系到病人的安全与疾病检查的准确性,9600B绝对值多圈编码器在3T(特斯拉)特强磁场干扰下,在经历五年上千台在医院高强度连续使用下,编码器数据无一出错,同在现场的日系伺服编码器也已经常常有数据出错了,定位的准确性安全性要求重压都在我们的编码器上,这是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和查病准确,对于我们编码器高品质可靠性的要求。
各种自动化设备,绝对值编码器是各种极限位置保护的最后一道数据保障,上极限防冲顶,下极限防碰撞,各种位置同步如果偏差就是机械拉偏,设备损坏,带来用户的财产损失,这是对绝对值多圈编码器的高品质可靠性的要求。
我们(上海精浦)的绝对值多圈编码器必须承受这样的高品质要求重压,这是我们企业对人的生命安全的尊重,是对社会的负责,不敢轻怠。
这是我们的企业文化。
文化不是拿来包装的,文化是已进入人的骨子里的气质。企业文化是每一个员工长期培训、教育,经过长年的积累,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员工骨子里的气质。
我已经做了十多年的品质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也许我作为质量管理总工程师更适合。
这不是广告,这是与国内自动化行业从业者的共同分享。中国自动化更需要重视产品的可靠性,系统的安全性。
对于这两次波音飞机失事引发的自动化安全性危机,不要错过这样一个可以借来分析、借鉴、警醒的机会。
后记:本文背景
今天上午九点钟,ISO9001质量管理第三方审查公司的质量评审老师,来我公司进行最新版ISO9001的评审。这也是我第十五个年头接收质量外审了。
目前我公司有质量内审员资格证书的员工人数,已占公司现有职工人数的三分之一。
本文是我在外审前,对公司质量动员会议的一部分。
对于波音失事分析,这不是事后诸葛亮,文中很多观点在我前面的文章里都有,我们在学问题分析已经是常态了。可以翻阅我前面的文章。
一年公众号的编码器文章目录汇总在此
从一双踩爆的球鞋引起耐克13亿美元损失,到聊一聊编码器性能与性价比
编码器及自动化器件的抗干扰能力怎么看?
以后有机会再与大家分享如何做质量品质管理的故事。
自动化的安全可靠性需要引起重视,中国人学会了方法,下定了决心,是可以做好事情的。
而不是仅仅把“可靠性”盲目只是相信进口,押宝在只以为选用进口的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国外公司总是依据它自己的优势资源来推广它的产品的,我们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也需要有一双会分析的眼睛去识别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