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种物质都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绕原子核旋转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在不带电的物体中,物体中原子核正电荷刚好与电子负电荷相平衡,电量中和,所以没有电性。但如果两个物体紧密接触,电子会很容易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这样电量就会不平衡,物体就有了电性。特别当两个物体摩擦时,这种紧密接触就更明显,因此我们常称之为摩擦静电。
在接触区域,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这就是电荷分离,但这种电荷分离所产生的电压及电能是非常小的。
第二种最常见的电荷分离机制就是静电感应。当具有一定导电性的物体被放在一个带电物体的附近时,物体就会产生电荷分离。被原始带电体推斥到一端的相同电荷可能会被接地开关导向地面。此时开始不带电的物体由此带上了与原始带电体相反的电荷。这时候如果把感应带电物体与地面分开,就会产生较高的电压及电能。感应带电被认为是印刷过程中产生大量静电及电能积蓄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如果鞋子和地板之间的导电性不好,即使印刷部件接了地,人体去触摸印刷机时仍会带上电荷。
同理,如果一个带电物体靠近一个接地了的金属部件或容器时,金属部件或容器的对应表面也会被感应,带上相反的电荷。这样虽然它们是0电压(因为接着地),但却带上了电荷。 同样地,溶液的表面也会这样带上电荷。因此,除非所有容器都接地,否则在倒出部分溶液时,就会产生了静电火花。
电荷分离的第三种机理是液滴的分离。液体分子结构会引起液体表面与液体内部电压的不同,即便是没有外在的带电物体的影响下,液面的破裂也会导致电荷分离。由于水分子具有较强的极性,这种机理产生的静电在高速流动的过湿蒸汽及湿压缩空气中很明显。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