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70无线网络系统现代农业灌溉上应用
发布时间:2009-06-28 22:53 类型:
应用案例 人浏览
前言:
农业自动化是近几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广的使用方向。通过自动控制的技术运用于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帮助农业生产更快地提升效率。目前,在农业自动化技术中运用较多的是温室控制、自动排灌控制等控制应用。
现代农业灌溉带来的新问题:
在地广人稀的现场作业环境中,人为的工作效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然而对于现场地质环境的限制,有线的控制系统不能很好地在农作物的种植现场实施开槽、布线、安装等一系列传统的步骤。
邦纳DX70工业无线网络系统成为现代农业灌溉上定时器
针对于此,邦纳公司推出的DX70无线网络系统,能够很好地应对现代农业对自动化技术提出的特殊应用需求,工业无线产品的优势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凸显而出。
邦纳的DX70无线网络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之一就是自动灌溉。通过安装布置于各个种植区的无线网络产品,将控制信号传递到灌溉用的电动阀门上。最长传输距离可达3.2公里的邦纳DX70 工业无线网络产品,非常适用于农作物的现场应用。
邦纳无线定时器的实现方案:
灌溉中使用的DX70无线网络系统
在自动控制灌溉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若发现出现旱象的地段即可用工业无线产品DX70发出控制信号,控制电动机和水泵喷灌。当喷溉水量达到要求时,再次通过无线装置发出控制信号,停止灌水。由PLC采集泵的运行状态和其他液位等数据,并驱动灌溉阀门的开闭,邦纳无线系统完美的实现了泵站监控和水泵控制的功能。同时也实现根据稻田水分蒸发情况自动决定供水或停水的无人值守自动灌溉系统。
分布于各个种植大棚的无线装置,不仅能够定时、有序地进行灌溉。同时也可以做为温度的传输装置。可以进行温度信号的传递,一旦达到临界点的时候,需要发生警报信号,进行相应措施,信号通过Data Radio实现信号中继,真正的实现了自动灌溉。邦纳无线网络系统成为农业自动化领域一个重要的砝码----定时器。
装置在灌水器上的邦纳无线系统
自动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自动化控制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为广泛,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需要依靠科技应用,促成农作物更快、更好的生长。在这其中工业无线网络产品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邦纳无线网络系统DX70的技术参数:
邦纳无线DX70产品图
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 (FHSS) 无线电跳频扩频以及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时分多址控制架构的技术结合, 抗干扰强。
无线工业级I/O 系统, 4 路开关量I/O, 2路模拟量I/O, 连接信号丢失输出
网关与节点为双向数据传输, 包括数据传输的应答
坚固的外壳, 防护等级为IP67
即插即用
2.4 GHz 频率
内建信号强度指示
内置或外置天线可选, 天线种类繁多
超远距离3.2 Km
总结:
邦纳DX70无线网络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中,适用于各种已有的传感器安装,减少了布线距离增加的成本,解决了现场布线障碍 (高架桥路, 桥梁, 河流…)及生产中断或是在室外工作的限制,并且解决了需要耗时耗力的布线及现场的环境如灰尘等问题。该产品可以应用到许多行业及自动化领域的多种信号输入输出而无需布线的场合。DX70无线网络系统的出现,将为国内传感器市场带来更为广泛、高效的产品应用。
据有关机构统计,使用无线传感器和使用有线传感器相比,在应用条件和输出结果相同的情况下,总体的应用成本后者将是前者的3倍。因为有线不可避免布线和开槽这些常规操作,而无线的传感器将更为自由、方便地使用。相信,随着应用理念的提升,更具性价比和实用性的无线传感器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所接受。
附:
1.FHSS-无线电跳频扩频技术: 载波频率受一个伪随机码的控制,在其有效工作带宽范围内,按PN码的随机规律不断改变,实现频谱扩展。同时在接收端,接收机的频率合成器受相同的伪随机码控制,并通过同步措施,保持与发射端的跳变顺序一致, 最终实现双向通讯。 跳频的优点是抗干扰性能强,相比其他单一频率通讯方式(例如数传电台),一旦在某个时间点上通讯受到外界噪声干扰,便可以主动跳变到其他频道上继续通讯。
2.Data Radio 是串口线的完美替代者,实现信号中继,消除地形所带来的对无线通信的影响。
深圳市华伟达科技有限公司专业提供工业无线网络解决方案。
联系电话:0755-61665101 15818601503易小姐
传真:0755-61665102
QQ:877026684
Email:huaweida@qq.com
MSN:huaweida2009@hotmail.com
网址:http://www.hwdauto.com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apply/d_1nrutga2l1718_1.html
拷贝地址
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自动化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